开了三年保时捷的老张,换电站遇见时手里拿着计时器,3分钟后给我算了笔账:每公里从1块5到1毛

开了三年保时捷的老张,换电站遇见时手里拿着计时器,3分钟后给我算了笔账:每公里从1块5到1毛

老张掏出计算器那会儿,我正盯着他停在换电站角落的保时捷发呆。那台车落地小一百万,跟了他三年,现在像个被冷落的前任,灰扑扑的。他倒是坐在新提的蔚来里,一边刷手机一边等换电倒计时。

“算过没?”他突然抬头,“这3分钟换块满电池,能跑五百多公里。我原来去趟加油站,排队加油少说十五分钟。一个月下来,光补能就能省两小时。”

手指在计算器上划拉几下,他又冒出一句:“时间值多少钱?”

这话把我噎住了。倒不是说不出答案,而是突然意识到,这问题本身就挺有意思。以前咱们这帮老炮儿聊车,开口闭口都是零百加速、底盘调校、声浪质感。现在呢?补能效率、智能座舱、每公里成本——这些词不知道什么时候爬到了话题榜前几位。

换电站的显示屏跳到0,老张起身准备走。临上车前,他顺手翻出能耗记录给我看:百公里10度多电,每公里不到一毛钱。“不是买不起油,只是突然发现,或许没那个必要了。”

上个月陪朋友试车的事儿又浮上来了。本来奔着越野去的,结果他媳妇看中了后排能放平当床,还有什么智能宠物座椅。朋友原本盯着的是路虎,对比一圈下来,发现传统豪车在这些细节上好像确实慢了半拍。最后拍板买的理由特别实在:周末带娃出去玩,孩子能在车上睡觉。

这两年圈子里换车的朋友不算少。从燃油换电动的,从BBA换国产的,理由五花八门。有哥们儿看中自动驾驶,早高峰堵车能放开手刷会儿手机;有大姐在家装了双向充电桩,晚上低谷电充满,白天高峰还能卖给电网,一年下来能回血小几千。

开了三年保时捷的老张,换电站遇见时手里拿着计时器,3分钟后给我算了笔账:每公里从1块5到1毛-有驾

前两天群里有人转了个冬季续航测试。同样零下三十度,有的车续航缩水不到15%,有的直接腰斩。这种对比摆那儿,再谈品牌历史、造车工艺,总觉得有点儿虚。

老张后来又说了句话,我琢磨了好几天。他说以前觉得豪车就该有仪式感,现在发现最大的仪式感,或许就是不用为补能发愁,不用为堵车焦虑,能把省下来的时间花在真正有意思的事儿上。

那台保时捷还停在换电站旁边,夕阳下泛着金属光泽,挺好看。但老张已经开着新车走了,尾灯消失在车流里,没什么动静。

我站在那儿想,这大概就是时代切换的样子。不是谁淘汰谁的问题,而是规则变了。当新电池能把充电时间压到十几分钟,当自动驾驶在通勤路上确实能解放双手,当一台车既能越野又能给孩子当移动游乐场——很多以前被供着的东西,就自然而然退到次要位置了。

那些印在广告上的“纯粹驾驶乐趣”“百年造车工艺”,当然还有它的价值。只是对大多数人来说,每天早上能多睡二十分钟,周末带家人出去不用惦记续航,这些实实在在的便利,似乎更值得掏钱。

上周老张在群里发了张照片,新车仪表盘显示着V2G模式的收益记录。有人问这啥意思,他回了俩字:“副业。”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