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的车,怼进了戛纳电影节,这事儿,咂摸起来挺有意思。
红毯上众星捧月,旁边杵着几辆比亚迪,这画面,莫名的有点反差萌感。
明面上看,咱是瞧见中国牌子在国际场合抛头露面,倍儿有面儿。
但转念一想,这可不仅仅是“中国货”出海的故事,里头还藏着不少门道,值得细细品味。
琢磨琢磨,戛纳电影节,那可是全球电影人的华山论剑,来的都是些什么角儿?
明星、大导、金牌制片,哪个不是自带主角光环?
比亚迪能把车开到那儿,肯定没少往里砸钱。
但问题来了,光靠钞能力就够了吗?
怕是没那么简单。
这事儿,或许就得掰扯掰扯“品牌”这码事儿了。
过去,咱们一提到“中国制造”,脑子里蹦出来的词儿,总是“平价”、“山寨”。
但今时不同往日,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这块,起码在国内,也算是混出了名堂,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它敢把车拉到戛纳溜达,靠的是啥?
靠的是它觉得自己能代表中国汽车工业的段位,起码是想让老外们这么看。
可换个思路,比亚迪这步棋也走得挺讲究。
它拉去的,除了“当家花旦”宋PLUS DM-i,还有豪华子品牌腾势的Z9 GT。
这又说明啥?
说明它想秀的,不只是“能跑”、“省油”,还有“逼格”、“有范儿”。
这就像学霸考了个高分,还嫌不够,非得捯饬得人模狗样去领奖,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有多优秀。
当然啦,这也没啥可指摘的。
哪个牌子不想往上爬?
只是,当我们看到比亚迪在戛纳“镀金”的时候,也该想想,还有多少中国牌子,还在埋头苦干,为了混口饭吃而拼命。
他们可能没那个财力去参加国际趴体,但他们的产品,照样扛着中国制造的旗帜。
再往深了想,汽车这玩意儿,说白了还是个代步工具。
它能出现在戛纳,是因为电影节需要用车,是因为比亚迪能提供服务。
但要是有一天,咱们不再需要汽车了,或者有了更牛掰的交通方式,那比亚迪又该怎么华丽转身?
说到这儿,又绕不开新能源汽车这个大风口。
比亚迪能混得开,很大程度上要感谢国家在新能源汽车这块的政策扶持和市场红利。
但这种优势能保鲜多久?
其他国家也在卯足了劲儿搞新能源,到时候,厮杀只会更加惨烈。
所以说,比亚迪在戛纳的这次亮相,既是中国牌子走向世界的注脚,也是一个警钟。
它提醒咱们,中国制造要真正赢得世界的respect,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和银子,还有对未来的远见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末了,回到开头的问题:比亚迪在戛纳“怒刷存在感”,图个啥?
是为了拔高品牌形象,是为了开疆拓土,还是为了证明中国汽车工业的实力?
或许,这些都有。
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制造的蜕变,也让我们开始思考中国制造的下一步。
这就像一部好电影,除了跌宕起伏的剧情,更重要的是它能引发咱们的思考。
而思考,才是进步的催化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