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视为“最接近特斯拉”的北欧高端电动品牌——极星汽车(Polestar),正深陷退出中国的传闻漩涡。这个背靠吉利与沃尔沃两大巨头、一度拥有280亿美元市值的“车企富二代”,如今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可谓惨烈:2025年上半年累计销量不足70辆,3月仅售1辆,6月小幅回升至6辆。全国线下门店仅剩上海一家苦撑,在线购车系统早已关闭,组织架构大幅收缩,中国区员工由320人锐减至86人。
极星出身不可谓不豪华。2017年由沃尔沃与吉利联合打造,总部位于瑞典哥德堡,首款车型极星1定位混动GT跑车,售价高达145万元,全球限量1500台,一度喊出“天空才是极限”的口号。然而高价策略迅速遇冷,2020年该车在中国仅售出24辆,沦为展厅摆设。
随后极星2试图以30万级价格对标特斯拉Model 3,却因交付延迟、质量问题召回,以及智能化配置落后,彻底失去市场机会。更令人困惑的是其摇摆不定的产品定位:极星3重返70万级别,极星4又降价回30万区间,让消费者无所适从。
极星的溃败,根源在于战略的模糊与反应的迟缓。八年更换七任中国区CEO,导致政策反复无常:直营与经销商模式摇摆,本土化承诺未见实效,生产线反而迁至韩国。决策需经海外总部审批,流程耗时长达三个月,远远落后于中国新势力“一周一迭代”的节奏。
与此同时,极星在智能化浪潮中全面掉队。即便与魅族合作推出座舱系统,也未能引发市场关注。激光雷达等关键硬件缺失、车机体验落后,使其在蔚来、小米、华为智选等本土品牌面前毫无竞争力。
财务数据同样触目惊心:截至2024年底,极星负债73.8亿元,净资产为-33.29亿美元,已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沃尔沃已明确拒绝进一步输血,吉利的态度也显得暧昧不明。
极星的困境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残酷现实:曾经被外资品牌主导的高端市场,正在被本土品牌重新定义。比亚迪、蔚来、问界、小米等品牌不仅在产品力上实现超越,更在智能生态、用户体验和成本控制上建立起护城河。数据显示,国产自主品牌在30万元以上市场的份额已从2020年的不足5%飙升至34%。
“极星们”的退场,并不意味着中国消费者拒绝高端电动车,而是拒绝“傲慢与迟钝”。当BBA纷纷拥抱华为智驾系统,当蔚来、小鹏选择与乾崑ADS合作,极星却仍固守“北欧血统”的神话,未能真正理解中国用户要的不仅是豪华标签,更是深度智能、极致体验与可持续价值。
极星官方虽否认退出,称年底将有新模式发布,但在大多数行业观察者眼中,它的命运早已注定。中国新能源市场的淘汰赛没有怜悯可言——即便手握一手好牌,一旦脱离市场与用户,终将黯然离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