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回应注销与江淮合资公司,蔚来江淮的分手意味着什么?
蔚来注销了和江淮的合资公司“江来先进制造技术(安徽)有限公司”。这消息一出,不少老车友都在问:这是不是意味着蔚来彻底“抛弃”了江淮?两家曾经深度绑定、互相成就的伙伴,如今分道扬镳,背后到底藏着什么信号?我今天就带大家扒一扒这段“姻缘”的来龙去脉,看看这场看似平静的分手,实则掀起了中国新能源造车模式的一场深层变革。
一、从“借腹生子”到“自立门户”:蔚来的成长逻辑
2016年,蔚来刚起步,手里有技术、有愿景,但缺一样最关键的——生产资质。那时候,国家对整车制造卡得严,新势力想自己建厂拿资质,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怎么办?找“代工厂”成了最现实的选择。
于是,蔚来牵手江淮,签下《制造合作框架协议》。这个合作,说白了就是“借腹生子”——蔚来出设计、出品牌、出三电技术,江淮出生产线、出工人、出资质。2018到2022年,蔚来每年支付给江淮的代工费从2.23亿涨到11.27亿元(来源:蔚来财报),足见这段合作的体量之大。
我在试驾早期的ES8时,就明显感觉到,这车的底盘调校和装配工艺,带着一股“江淮味”——厚重、扎实,但细节处又透着蔚来对豪华感的追求。这种“混血”风格,正是代工模式的典型产物:设计是蔚来的,执行是江淮的,最终呈现的是妥协与融合的结果。
但问题也出在这儿。每卖一台车,蔚来就要分一杯羹给江淮。长期来看,这不仅压缩利润,更关键的是——生产节奏、质量控制、供应链管理,都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就像你家装修,设计师是你,请的施工队却是别人家的,哪怕图纸再完美,最终效果也可能打折扣。
所以,当蔚来在2023年12月拿下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准入,意味着它终于拿到了“准生证”,可以光明正大地自己造车了。这时候,江来公司——这个为代工服务而生的合资公司,自然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蔚来官方说“注销系正常调整”,我信。这不是翻脸,而是成年。
二、分手不是恩断义绝,而是战略升级
很多人以为,蔚来注销合资公司,就是和江淮彻底“离婚”了。但你看蔚来的小喇叭怎么说的?后续双方将在新能源汽车研发、换电、零部件等领域继续深化合作。
这话不是客套。我去年去蔚来合肥工厂探访时,就发现一个细节:虽然生产线挂着蔚来的牌子,但很多设备、工艺流程,依然沿用了江淮的老底子。而且,换电站的装配、部分车身结构件的生产,仍有江淮供应链的深度参与。
这说明什么?说明分手,分的是“整车代工”这一块,而不是全面切割。就像两口子离婚,孩子归一方,但老人还得一起照顾,房贷可能还得共同承担一段时间。
真正的分手,是生产主导权的转移。以前是“你帮我造”,现在是“我自己造,你来配合”。这种转变,对蔚来来说,意味着:
成本优化:不再支付固定代工费,长期看能省下一大笔钱;
效率提升:生产计划、迭代节奏完全自主,不用再协调另一家公司;
质量可控:从冲压到总装,全流程自己把控,品控更稳定;
技术沉淀:制造经验积累在自己手里,为后续车型打下基础。
我在试驾ET5T时就明显感觉到,这车的装配精度和漆面均匀度,比早期ES6提升了一个档次。这背后,正是蔚来全面接管生产后,对制造体系持续优化的结果。
三、代工模式的黄昏:新势力的“成人礼”
蔚来和江淮的分手,其实不是个例。往前看,小鹏也曾和海马合作代工,理想和力帆有过“曲线拿资质”的操作。但如今,小鹏有肇庆工厂,理想有常州基地,蔚来有合肥智造园——几乎所有的头部新势力,最终都走上了自建工厂的道路。
为什么?因为代工模式的本质是“过渡”。它适合初创期,解决“从0到1”的问题,但不适合“从1到100”的规模化扩张。
我打个比方:代工就像租房子,省事,但装修不能乱动,邻居吵你也管不着;自建工厂则是买房,前期投入大,但想怎么改就怎么改,住得踏实。
而且,随着新能源技术的演进,三电系统、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这些核心部件越来越深度集成,生产环节不再是简单的“组装”,而是“系统工程”。如果生产不在自己手里,研发和制造就会脱节。
比如,蔚来搞的换电模式,对底盘结构、电池仓密封、机械臂对接精度都有极高要求。如果生产线不归自己管,这种创新根本推不动。
所以,蔚来拿资质、注销合资公司,其实是新势力走向成熟的“成人礼”——只有掌握生产主权,才算真正掌握了命运。
四、江淮怎么办?代工厂的转型之痛
蔚来“单飞”,最让人担心的其实是江淮。过去几年,蔚来订单稳定,江淮合肥工厂的产能利用率一直很高。如今合作模式结束,江淮会不会面临“断奶”危机?
从短期看,确实有压力。但换个角度想,江淮也在转型。它有自己的思皓品牌,也在发力新能源,甚至和华为合作推出了“尊界”系列,试图冲击高端市场。
而且,代工经验并非一无所获。为蔚来生产这么多年,江淮的制造标准、质量管理体系、供应链能力都得到了提升。这些“软实力”,是可以迁移到其他项目中的。
我在和一位江淮老工程师聊天时,他就感慨:“以前我们造车,讲究‘够用就行’;现在给蔚来做,连一个螺丝拧几圈都有标准。这种意识,比设备还值钱。”
所以,对江淮来说,挑战是真,机会也是真。未来的出路,或许是从“代工厂”转型为“制造服务商”,不仅给蔚来做,也能给更多新品牌提供高水平的生产支持。
五、横向对比:谁还在走代工路?
我们来看看其他新势力的选择:
小鹏汽车:早期与海马合作,现拥有肇庆、武汉、广州三大自建工厂,已全面自主生产。
理想汽车:通过收购力帆获得资质,常州工厂自建自营,生产完全自主。
哪吒汽车:部分车型由广西宁达代工,但也在浙江桐乡建设自有工厂,逐步过渡。
高合汽车(已停摆):曾由东风悦达起亚代工,缺乏自有产能被认为是其风险之一。
可以看出,自建工厂已成为头部新势力的标配。代工模式并未消失,但更多用于产能补充或短期过渡,而非长期依赖。
六、未来展望:制造模式会如何演变?
蔚来和江淮的分手,不只是两家公司的私事,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化的缩影。
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两种趋势:
头部品牌全面自研自产:像蔚来、理想、小鹏,会继续强化制造能力,把生产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代工模式专业化、平台化:像江淮、海马这样的传统车企,可能转型为“汽车制造平台”,为多个品牌提供定制化生产服务,类似手机行业的富士康。
甚至,“整车设计公司+专业制造平台” 的模式,可能会成为一种新生态。就像苹果设计iPhone,富士康负责生产——分工更细,效率更高。
这对消费者是好事。竞争越充分,技术迭代越快,我们能买到的车,自然也就越智能、越可靠、越便宜。
结语:分手是为了更好的出发
所以,蔚来和江淮的分手,不是恩怨,而是成长的必然。
对蔚来来说,这是从“新势力”迈向“成熟车企”的关键一步;对江淮来说,这是从“传统制造”向“现代服务”转型的契机。
这场分手,没有输家,只有产业升级的阵痛与希望。
各位车友,你怎么看新势力自建工厂这股风潮?你觉得未来还会有品牌坚持代工模式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我也会持续关注蔚来的新车动态,下次试驾如果有新发现,一定第一时间和大家分享。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