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港股市场,汽车板块突然“逆风翻盘”,一改近期萎靡不振的气氛,小鹏汽车和蔚来双双跑赢大盘。有人说,这场涨势像是夏天的一阵雷雨,说来就来,让人猝不及防。可这背后,到底藏着哪些故事?又能给投资者带来什么启示?
先看数据:8月20日收盘,小鹏汽车-W(09868.HK)飙升4.28%,蔚来也有0.36%的小幅上涨。而恒生指数却下跌了0.40%,科技指数更是跌了1.12%。显然,车企们成了今天港股里最亮眼的明星。
小鹏业绩释放信号,AI芯片布局成最大看点
这波行情的导火索,是昨晚刚刚公布的小鹏二季度财报。总收入182.7亿元,同比暴增125%;净亏损缩窄到4.8亿元,比去年同期少亏8个亿。这还不是全部——毛利率提升到17.3%,连续八个季度改善,成本优化和车型升级效果明显。
但真正让市场眼前一亮的是技术路线图:何小鹏在电话会上直接“放大招”,宣布三季度上市的新款G7、P7将搭载自研图灵AI芯片,有效算力高达2,250TOPS,还要部署端侧VLA+VLM大模型。不仅如此,他还透露2026年将量产支持L4自动驾驶的小鹏车型,并试点Robotaxi业务;同年下半年,人形机器人也会进入量产阶段,新品将在1024科技日首秀。
这些信息意味着什么?简单说,小鹏正在从传统造车企业向智能出行平台转型,把技术研发作为核心壁垒,不再单纯靠卖车赚钱,而是瞄准未来出行生态圈。这种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只有极少数企业敢于尝试,也正好击中了资本市场对“长期成长性”的渴望。
蔚来的多品牌策略与海外扩张加速
另一边厢,蔚来的表现同样值得关注。最新交付数据显示,今年前七个月累计销量同比增长25%,其中乐道、firefly萤火虫等新品牌贡献明显。在国内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多品牌战略帮助公司分散风险,也提升整体市占率。此外,公司已宣布2025-2026年进军新加坡、乌兹别克斯坦和哥斯达黎加,其中右舵车型首次登陆新加坡,这无疑为其国际化步伐添砖加瓦。
产业链延伸与行业格局变化
其实,从整个乘用车行业来看,今年7月全国批发量创历史新高,高达222万辆,同比增长13%。自主品牌批发量达到158万辆,同比增速20%;合资企业虽然环比下降,但同比仍有增长;豪华车则出现较明显回落。这说明消费升级趋势依旧,但头部自主品牌已经具备挑战合资甚至豪华阵营的实力。从供应链角度分析,目前新能源动力电池、电控系统以及智能座舱等领域国产替代速度加快,为整车厂降本增效提供支撑,同时也让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能力持续增强——比如比亚迪、小米等都在积极布局欧洲、中东市场,对外输出“中国智造”。
认知误区:并非所有新能源概念都能受益于行业红利
不少投资者习惯认为,只要新能源赛道景气,就可以“一锅端”买入相关股票。但实际上,不论锂矿还是动力电池上游材料,都面临周期性波动风险,而且部分二线厂商缺乏技术护城河,一旦政策或补贴调整,很容易遭遇估值回撤。因此,仅凭热点炒作很难获得稳定收益,更需要甄别龙头企业和产业链关键环节,把握结构性机会才靠谱。
三项实操建议:
1)资产配置方面,可优先考虑拥有自研核心技术且现金流充沛的新兴龙头,比如小鹏、比亚迪这类创新驱动型公司,而不是盲目追逐短期热门概念。
2)关注海外扩张进程快、有明确国际化战略布局的标杆企业,如蔚来的多元化产品线及区域突破,有助于分散地缘政治风险。
3)适当跟踪产业链上下游变革,例如动力电池、新材料、高精度传感器等细分领域,可以通过ETF或基金方式参与,实现组合稳健增长。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你觉得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这些未来科技真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吗?面对港股汽车板块的新一轮洗牌,你会选择观望还是主动拥抱变化呢?欢迎留言讨论!
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