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刻,迎来一个破局妙手

关键时刻,迎来一个破局妙手-有驾

这个消息来得如此突然,让全世界汽车行业都有点发懵。

什么消息?

长安,对,就是你熟悉的那个长安汽车,一下子成了一级央企。

(一)一家新央企,或是汽车行业破局的“关键一拳”

7月29日,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在重庆成立。

根据官方说法,这是一家基于长安汽车、辰致集团等117家分子公司组建的新汽车集团,总部位于重庆,注册资金200亿元,资产总额3087亿元,从业人数约11万人,主要经营业务有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汽车销售、金融及物流服务、摩托车等。

这些数字什么意思?

首先是规模大。注册资金200亿,比东风集团还要多,旗下汽车业务相关公司市值更是达到了2000亿左右,绝对属于行业领军级企业。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下面一句。

这是一家“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务院国资委直接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汽车央企”。

央企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企业,国务院国资委直接控股的一级央企更是如此。在中国经济的发展格局和历程中,央企向来跟“国计民生”四个字紧密相关,向来堪称国民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所以,这条新闻,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事,必须得放在更高维度,更大格局上来看。

什么格局,至少得从整个中国汽车行业这个格局来看吧。

对于中国汽车行业来说,眼下确实走到了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

首先,经过几十年扎实发展后,又迎来新能源革命的历史契机,中国汽车工业不光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弯道超车,甚至堪称迎来一个新的高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前6个月,全国汽车产销量首次双双突破1500万辆大关,增长势头强劲;

其次,随着科技力、产品力、品牌力实现跃升,中国汽车行业也迎来了“出海狂飙”的时代机遇,从产品出海到建厂出海,中国车企凭借在新能源、智能化等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成为技术输出方、品牌输出方,一个崭新的世界市场向中国汽车行业敞开胸怀;

最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汽车行业也正在迎来丛生的问题——部分产品产能过剩、同行业间价格内卷、个别品牌骤生骤死、不少产品剑走偏锋……这些问题叠加在一起,中国汽车行业不得不面对“结构性挑战”。

成绩与问题,机会与挑战,诸多元素纠缠在一起,成为弥漫在整个中国汽车产业面前的迷雾。

如果将破局的任务全然交给市场,当然会有出路,但问题是,中国汽车,中国等不起,幸好,咱还有更高维,也更高明的解法。

那就是:国家出手。

毫无疑问,“新长安”就是国家打出的一招“从天而降的掌法”,在汽车行业中,集中整合核心业务,占据优势领域,布局一家央企,以此为抓手把有限的、优势的资源聚焦在最具竞争力的领域,最大程度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效率提升和成本控制。

换句话说,这是帮中国汽车行业捏一个拳头出来。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

为什么是长安?

关键时刻,迎来一个破局妙手-有驾

(二)“长安跃迁”背后的三重优势:根正苗红、发展稳健、格局宏大且深远

你可能不知道,跟很多汽车品牌不一样,长安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根正苗红。

长安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62年的上海洋炮局,至今拥有163年的深厚传承与积淀,而从诞生之日起,长安就始终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

1958年,长安就生产出中国第一辆吉普车 ——“长江牌” 46型越野车,填补了我国汽车工业在这一领域的空白,标志着长安汽车正式进入汽车制造行业,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而在此后整个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历程中,长安都是自主品牌里发展的最好的那一个。

说个数字你就知道了。

2024年,长安汽车销量达到268.4万辆。而在今年1-6月,中国长安汽车整体营业收入1469亿元,整车销量稳健增长,产销135.5万辆,创近8年新高。

这个成绩可不仅仅来自国内,2024年全年,长安汽车全球销量268.4万辆,海外销量53.6万辆,同比增长49.6%,创下历史新高。今年3月,长安汽车海外销量50048辆,同比增长4.9%,持续领跑中国汽车品牌。

业内人评价,升维之前的长安,也是为数不多能和新势力们正面交锋的国企。

不过,在我看来,已有的成绩还不是最重要的,国家选择长安,更重要的是看到了这家企业的格局。

既深远,又宏大。

关键时刻,迎来一个破局妙手-有驾

2017年,中国汽车行业尚未迎来拐点,但长安就已经敏锐洞察未来。

于是,长安先后发布有关新能源的“香格里拉”计划,有关智能化的“北斗天枢”计划,瞄准全球化的“海纳百川”计划,并通过巨大的投入将这些计划一一落实,构建起了长安启源、深蓝汽车、阿维塔三大数智电动品牌。

从今天回溯过去,能看到这些计划,这些品牌构筑成了长安通往未来的一张网:既希望获取技术桂冠,也希望连结行业生态,更希望能让长安的产品,赢得不同收入、不同需求的用户人群。

从这个角度看,长安从一开始就没想只做一家能够盈利的车企,更重要的是,这些宏愿,长安居然都做到了。

看看市场的反应吧:

深耕10万-20万元主流大众市场,面向务实型消费者的长安启源,零售销量持续破万,累计销量突破23万辆,是央企新能源最快突破20万销量的主流品牌。

主攻中高端市场的深蓝汽车,深受热衷于科技的年轻家庭用户青睐,如今,更是已经形成了“左手深蓝超级增程,右手华为乾崑智能”品牌用户心智。

主打30万以上的高端智能电动市场的阿维塔,今年4月推出了最新产品阿维塔06,凭借高颜值、高科技、高价值的品牌标签,48小时大定突破12,536台。良好的市场反应让长安计划于2030年前推出17款全新阿维塔产品,并要实现全球80万辆的销售目标。

“阿维塔拉升品牌高度,深蓝汽车扩大中端份额,长安启源则夯实基盘用户”。这不仅帮助长安拥有了能够形成合力的“三驾马车”,更是向政府和市场证明了一个道理:

长安既能先人一步看见星辰大海,又能一如既往脚踏实地。

于是,在国家需要布局一家央企来引领中国汽车行业突破窠臼之时,长安汽车马上就成了最佳选择。

对此,长安也当仁不让,因为每一个当事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关键时刻,迎来一个破局妙手-有驾

(三)新长安必然有一个不一样的未来,但也有更重的责任

就在“新央企,新长安”的宏大主题之下,新生的中国长安汽车向外界透露了其崭新的战略定位和目标:

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世界一流汽车集团。

落实到具体的计划,则是到2030年中国长安汽车整车产销规模目标是500万辆,其中新能源占比超60%,海外销量超30%。

我相信,这个目标不难做到。尽管它充满了挑战。

但一级央企能够获得的资源、能够缩短的决策链路、能够积累的优势,绝非过去的长安汽车能比,过去的长安能够抵达百尺竿头,如今当然能够更进一步。

就像中国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感慨的那样:

“我看到的全是满满的机会。长安过去所拥有的资源太少、太小,突然发现有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感觉。”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朱华荣提出,升级后的长安汽车带着新央企、新技术 、新产品的“新三样”破局内卷式竞争。新长安还要用“新三力”—产品力、流量力、生态力来突破传统主机厂边界,构建用户粘性与场景融合能力。

新长安,作为一家企业当然未来可期,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央企的身份,不仅意味着机会,还有责任。

提两点的期许吧:

从汽车产业格局看,“新长安”不仅要打造一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更要助力中国汽车产业真正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推动中国汽车行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也要整合相关资源,破除行业困局,帮助行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闯出一条新路,开辟一片新天地;不仅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更要营造良好的行业生态,使整个产业有序竞争,正向发展。

从国家发展的更大格局看,也希望新长安,作为一家具有标杆改革意义的央企,能够从汽车产业出发,打造样本,加速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能够跟其他的中国车企一起,筑牢国家战略安全防线;能够作为一条体量足够大的鲶鱼,激发技术共享与资源互补活力,甚至推动新一轮产业革命。

当然,这都是期待,都是后话。

眼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加剧,汽车行业,作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必须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要推动整个产业链条由大到强,必须要实现行业竞争力的不断突破,已经到了时不我待的紧迫时刻。

我想,这正是国家在此刻,布局新央企,新长安的关键。

关键时刻,迎来一个破局妙手-有驾

(四)

再说一点简单的感慨吧。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有时候比的是历史的基础,有时候比的是整体的意志,也有的时候,比的是关键的棋子。

在中国,国企、央企就是能打仗,能打胜的关键棋子,向来承担着破局、引领的重要作用。

你看,第一辆解放牌卡车、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大庆油田甩掉中国“贫油”帽子,鞍钢研发出“争气钢”……一批“共和国长子”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创造了一系列“新中国第一”,拉开了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时代大幕。

你看,现在同样是他们在抢险救灾中打头阵,在科研攻关中当先锋,在经营发展中创佳绩……一次次大战大考中,国有企业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全力以赴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千方百计保证市场供应稳定,关键时刻彰显“大国重器”的责任担当。

尽管,有时候国企、央企们不如商场上的明星更光彩夺目,但他们才是水下的礁石,是大树的根系,更何况,国企、央企中,还有长安这样的一刀一枪搏杀出来、丝毫不落伍于市场化企业的强者。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风高浪急,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安汽车成为了第100家央企,意义更显重大。

这是一件极难的事,也将是一件正确的事。

愿多年之后,人们回首此刻,会如同历史上对“长安”书写的那样,既有“何处路最难,最难在长安”的感慨,又能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喜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