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车25kmh太慢,行内人发声,电轻应划归非机动车

最近,关于电动车速度的话题又在咱们老百姓中间聊得火热。

很多人都有这么个体验:早上急着上班,骑着自己那辆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生产的新电动车,在非机动车道上跑着,电门拧到底了,时速也就稳稳地卡在25公里。

这时候,旁边一个骑共享单车的小伙子,猛蹬几下脚踏板,就“嗖”地一下把你超过去了。

国标车25kmh太慢,行内人发声,电轻应划归非机动车-有驾

这种感觉,说实话,挺不是滋味的,心里头憋着一股劲,觉得这速度实在是太慢了,有点耽误事。

正是因为大伙儿普遍有这种感受,一个来自电动车行业内部的建议,突然就成了大家讨论的焦点,那就是把那些速度能跑得更快的“电动轻便摩托车”,也划到非机动车的类别里来管理。

这个想法听起来挺诱人的,但仔细一想,问题就来了。

如果真让那些时速能到40公里甚至更快的“电轻摩”都涌进本来就不宽敞的自行车道,我们的出行,是真的会变得更方便,还是会变得更危险呢?

这笔账,咱们得好好算一算。

首先,咱们得明白,为啥现在的国标电动车非得把速度限制在25km/h。

这事儿得从几年说起。

在“新国标”出台之前,马路上的电动车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有些车看着像自行车,可跑起来的速度比摩托车还快,而且悄无声息的,特别容易出事。

那时候,交通事故频发,管理起来也特别头疼。

为了大家的安全,国家在2019年推出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国标”。

这个标准规定得很清楚,电动自行车首先得是“自行车”,所以它的最高速度不能超过25公里每小时,车子本身加上电池的重量不能超过55公斤,还得有脚踏板。

这么做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安全,把电动自行车和机动车从根本上区分开,保护行人和骑车人自己。

从这个角度看,这个规定是很有必要的,是一道安全防线。

但是,规定是死的,现实生活中的需求却是活生生的。

对于每天都要长距离通勤的上班族来说,时间就是最宝贵的成本。

国标车25kmh太慢,行内人发声,电轻应划归非机动车-有驾

文章里算的账很实在:一段5公里的路,骑国标车可能要花上20分钟,但如果换成时速能到40公里的电轻摩,可能10分钟就到了。

这一来一回,一天就能省下20分钟,一个月累积下来就是好几个小时。

这种效率上的巨大差异,让很多人对速度更快的电轻摩心动不已。

更让人觉得别扭的是,国标车的限速是焊死在程序里的,有时候你骑着下个坡,速度刚快一点,车子就会“嘀嘀”报警,然后自动给你断电减速,那种感觉就像有人在后面拽着你,非常影响骑行体验。

正因为国标车满足不了一部分人的速度需求,市场上就出现了大量的“电动轻便摩托车”。

这些车在外观上和国标车很像,但实际上,按照咱们国家的法律法规,它们已经属于摩托车的范畴了,也就是机动车。

这就意味着,你要想合法地骑着它上路,就得按照机动车的一套流程来:首先你得去考个摩托车驾照,然后要给车子上黄色的机动车牌照,每年还得买机动车的交强险,最关键的是,你必须在机动车道上行驶。

这一连串的要求,就把大多数普通老百姓给挡在了门外。

考驾照要花钱花时间,上牌买保险也是一笔开销,但最让大家担心的,还是安全问题。

让一个习惯了在自行车道上骑车的人,突然到充满了汽车、公交车、大货车的机动车道上去,那种感觉可想而知,心里会非常没有安全感。

所以就出现了这么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很多人明明知道电轻摩是机动车,但还是买了,然后偷偷地在非机动车道上骑,一看到交警就心虚。

经销商也说,店里电轻摩的销量其实比国标车还要高,这说明大家确实喜欢快的,但很多人买了之后又不敢光明正大地骑,就怕被查到没有驾照。

在这种背景下,行业内人士提出的“电轻摩非机动化”的建议,就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

他们认为,既然电轻摩的重量、大小和国标车差不多,而且大家实际上也都在非机动车道上骑,那还不如干脆修改规定,把它也算作非机动车。

这样一来,老百姓既能享受到更快的速度,又省去了考驾照、走机动车道的麻烦,对于商家来说,销量更是能翻着番地往上涨。

国标车25kmh太慢,行内人发声,电轻应划归非机动车-有驾

然而,这个建议一提出,反对的声音也同样非常强烈,而且理由非常直接,就是安全。

非机动车道本来就很拥挤了,里面有行人、有骑自行车的、有骑国标电动车的,还有不少老年代步车,大家的速度都比较慢,形成了一种相对安全的交通环境。

现在突然要放进来一种时速高达40公里,甚至更快的车辆,后果会是怎么样?

上海一位交警就提到,他们辖区去年就发生了好几起因为电轻摩在非机动车道上超速而引发的交通事故。

我们可以简单想象一下,一辆高速行驶的电轻摩,它的制动距离更长,冲击力也更大。

一旦撞到行人或者自行车,造成的伤害肯定比国标车要严重得多。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磕磕碰碰了,很可能就是严重的伤害事故。

还有人担心,一旦政策开了这个口子,厂家为了销量,很可能会在速度上做手脚,到时候非机动车道上到处都是飞速行驶的“小摩托”,那整个交通秩序就更乱了,之前推行新国标的努力也就白费了。

说到底,老百姓想要的其实很简单,就是一种既安全又高效的出行方式。

把电轻摩简单地划入非机动车,可能会牺牲掉来之不易的安全环境;而一味地坚守25公里的限速,又确实满足不了城市发展的效率需求。

这件事情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

或许,我们可以寻找一个更精细、更平衡的管理办法。

比如,有网友就提议,是不是可以设立一个中间地带?

给电轻摩设定一个折中的限速,比如说35公里每小时,比国标车快,但又比汽车慢得多。

同时,可以设计一套简化的驾照考试流程,不要求像考汽车驾照那么复杂,主要是为了让骑车人学习交通规则,增强安全意识。

并且,强制要求这类车辆购买相应的保险,这样万一出了事故,对受害者也是一种保障。

这或许是一个更现实的思路,它既承认了大家对出行效率的追求,又守住了公共安全的底线,考验的是我们城市管理的智慧和水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