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估计也挺纳闷,怎么就一转眼的功夫,牌桌上的风向全变了?
就在不久前的10月份,最新的销量数据像一张不好看的底牌被掀开,小鹏以4.16万辆的成绩悄悄坐上了头把交椅。蔚来紧随其后,卖了3.5万辆,而一直以来的领头羊理想,数字却定格在了3.4万辆。三家的销量,仿佛又被一只无形的手拉回了同一起跑线,那点差距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资本市场的反应更为直接,甚至有些残酷。小鹏的市值冲到了260亿美元,理想则从高点滑落至214亿美元,而曾经的带头大哥蔚来,市值仅剩145亿美元,让人唏嘘。曾经理想一家市值超过另外两家之和的盛景,早已烟消云散。
这场景,在一年前是无法想象的。那时的理想,可以说是春风得意。凭借着增程式这把利器,精准切入家庭用户市场,月销量轻松站上四万、五万台的台阶,成了造车新势力里第一个实现盈利的三好学生。那时的何小鹏甚至半开玩笑地说,蔚来和小鹏都快进ICU了。这话虽然是自嘲,却也道出了当时蔚来和小鹏两兄弟的窘境,一个为持续的巨额亏损所困,另一个则在产品定位和市场节奏上略显挣扎。
那时候,舆论场上普遍认为,蔚小理三兄弟已经分道扬镳,不再属于同一个竞争维度。理想凭借清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能力,似乎已经提前拿到了决赛圈的入场券,把另外两个甩在了身后。
可汽车圈这趟水,实在太深也太混了。市场的变化从来不按剧本走,消费者的喜好更是说变就变。理想凭借增程式技术打下的江山,如今却也成了它最大的心魔。当整个行业都在向纯电飞速转型时,理想这位偏科生想要补上纯电这一课,必然要经历阵痛。市场的耐心是有限的,曾经的优势会不会在转型的过程中,反而成为一种拖累?这很难说。
蔚来则一直在为自己的高端梦付出代价。巨大的研发投入,以及那个让它引以为傲却也极为烧钱的换电体系,都像一个无底洞,持续吞噬着现金流。服务确实是蔚来的金字招牌,但用户享受的极致体验背后,是企业财务报表上难看的赤字。如何将品牌高端化的势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盈利能力,是蔚来始终需要解答的考题。
至于小鹏,这位曾经的技术宅男,在经历了低谷之后,似乎找回了一些感觉。重新调整产品线和营销策略后,销量回暖得非常明显,甚至一举反超了理想。但挑战同样严峻,曾经引以为傲的科技标签,在如今智能汽车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还能保持多大的吸引力?如何在激烈的价格战中,既保住销量,又保住品牌的独特性,对小鹏来说,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所以你看,根本就没有什么稳坐钓鱼台的赢家。市场就像一个巨大的、不断晃动的筛子,总有车企会被无情地晃下去。今天你领先,明天可能就被一个意想不到的对手超越。
蔚小理这三兄弟,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同一张桌子上,互相盯着对方的牌,也警惕着牌桌下可能随时冒出来的新玩家。这场牌局,看起来还远没有到结束的时候,甚至可以说,更残酷的淘汰赛才刚刚开始。接下来谁会摸到一手好牌,谁又会因为一个错误的决策而满盘皆输?没人知道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