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二季度营收下滑,三季度收入或锐减四成,市场担忧加剧

最近,咱们国内新能源汽车圈里的一件大事,估计不少关注汽车的朋友都听说了,那就是理想汽车好像遇到了点麻烦。

这个品牌,前几年可以说是风光无限,很多人都觉得它是新势力车企里的“三好学生”,不仅车卖得好,而且还是为数不多能赚钱的公司,让不少同行都眼红。

可就在大家以为它会一直这么顺风顺水下去的时候,它最近公布的成绩单却让市场大跌眼镜,甚至有人开始担心,这位曾经的优等生是不是要掉队了。

理想二季度营收下滑,三季度收入或锐减四成,市场担忧加剧-有驾

那么,理想汽车到底发生了什么,从一个大家眼中的“销冠”变成了现在这个有点挣扎的样子呢?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咱们一点点来看。

首先最直接的,就是看它每个月卖了多少车。

根据公布的数据,今年(这里我们基于文章背景,设定为2025年)7月份,理想汽车总共交付了三万零七百多辆车。

这个数字单独拿出来看,其实也不算少了。

但关键是,凡事就怕对比。

跟去年同一个月相比,这个销量一下子就少了将近四成,这个下滑幅度可以说是相当惊人了。

再跟上个月,也就是6月份比,也少卖了百分之十五还多。

虽然现在这些车企都不再像以前那样,每周都公布一次销量,搞得跟考试排名一样,但根据一些市场上的推测,理想在7月份的某一周,可能只卖了五千四百辆左右。

这个表现,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市场需求确实是疲软了不少。

理想二季度营收下滑,三季度收入或锐减四成,市场担忧加剧-有驾

看完了每个月的销售情况,我们再来看看更全面的季度财务报告,这就好比期中考试的成绩单。

今年第二季度,理想的总收入是302亿元。

虽然比第一季度有所增加,但和去年同期相比,还是下降了百分之四点五,而且也没达到之前市场分析师们普遍预期的三百二十多亿。

这就有点像一个孩子跟家长说这次考试肯定能考90分,结果卷子发下来只有85分,虽然分数也不低,但没达到预期,总归是让人有些失望的。

在利润方面,第二季度赚了11亿元,跟去年差不多,算是稳住了。

但一个非常关键的指标,却亮起了警报灯,那就是“车辆销售收入”。

这部分收入是理想最核心的业务,也就是卖车赚的钱,居然比去年同期下降了百分之四点七。

要知道,这在理想汽车的历史上还是头一回。

这就引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第二季度理想总共卖了11.1万辆车,比去年还多卖了百分之二点三,但是卖车收到的总钱数反而变少了。

这道简单的算术题背后,其实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平均每辆车的售价降低了,或者说,为了卖车给出的优惠变多了,公司的单车盈利能力正在面临压力。

比过去的成绩更让人担忧的,是理想对未来的预测。

理想二季度营收下滑,三季度收入或锐减四成,市场担忧加剧-有驾

根据理想官方的说法,他们预计第三季度的交付量大概在9万到9.5万辆之间,总收入预计在248亿到262亿元。

这两个数字如果跟去年第三季度相比,预计会大幅度减少四成左右。

这个信号就非常强烈了,说明公司自己也认为,接下来的日子会比较艰难,增长放缓已经不是可能,而是必然。

一个曾经高速增长的明星企业,为什么会突然踩下这么一脚急刹车呢?

这里面的原因,可以说是内因外因都有。

从公司内部来看,理想汽车的创始人李想也坦诚,公司内部正在进行一些比较大的调整。

比如,他们上半年对主力的L系列车型进行了智能化的升级,这本来是好事。

但从六月份开始,为了提升效率,公司对整个销售和服务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这就好比一个正在前线打仗的部队,指挥部突然要进行编制调整,短期内肯定会造成一些混乱,影响到前线的销售业绩。

公司的总裁马东辉也提到,他们正在把以前分散在各个地方的销售管理权收归到总部,新成立了好几个部门,希望把渠道能力做得更强。

理想二季度营收下滑,三季度收入或锐减四成,市场担忧加剧-有驾

这些改革从长远看可能是对的,但短期内的阵痛是免不了的。

再说到外部原因,那就更激烈了。

现在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过去,理想汽车靠着精准地抓住“家庭用户”这个群体,用增程式技术解决了大家的里程焦虑,在大六座SUV这个细分市场里一骑绝尘。

但是,你发现了一块肥美的蛋糕,别人肯定也会闻着香味扑过来。

现在,包括蔚来、问界、领克在内的很多品牌,都推出了针对家庭用户的大空间SUV,而且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各种新技术、新配置层出不穷。

相比之下,理想的L系列虽然也在不断升级,但毕竟产品的基本框架已经有好几年了,面对一众新产品的围攻,确实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李想在一次会议上的一句话说得很形象,他说:“我们出一次牌,同行会出两次牌,我们的迭代频率相当于同行们看着我们的牌和我们打牌。”这句话的意思很直白,就是理想现在的产品策略和节奏,在竞争对手面前几乎是透明的,这让它陷入了非常被动的局面。

面对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理想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们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试图扭转颓势。

最直接的就是调整价格策略。

比如他们7月底刚上市的一款纯电新车i8,上市后发现市场反应不如预期,官方很快就宣布降价,高配车型降了将近三万块钱。

理想二季度营收下滑,三季度收入或锐减四成,市场担忧加剧-有驾

这种做法虽然能快速吸引一些订单,但也反映出公司在新产品定价上的信心不足。

接下来,理想还计划在9月份推出一款价格更亲民的纯电SUV i6,定价在25万元级别,内部对这款车寄予厚望,希望它能成为新的销量支柱。

然而,靠降价和推出低价车型这套打法,真的能解决根本问题吗?

这很难说。

我们看看i6将要进入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市场。

在20到25万价位的纯电SUV市场里,有比亚迪唐EV、特斯拉Model Y这样根深蒂固的强大对手,还有像小米汽车等新势力也在虎视眈眈。

理想i6想在这里杀出一条血路,挑战非常大。

更关键的是,频繁地使用降价手段是一把双刃剑。

短期内,销量数据可能会变得好看一些,但代价是牺牲公司的利润率和现金流。

前面我们提到,理想第二季度的自由现金流已经是负的38亿元了,亏损比去年同期扩大了一倍多。

如果为了销量继续打价格战,公司的资金压力会越来越大。

这很容易形成一个危险的循环:为了提升销量而降价,导致利润下降;利润少了,投入研发的钱就可能变少;研发投入不足,未来的产品竞争力就可能下降;产品不行了,就更卖不出去,只能继续降价求生存。

对于一个需要持续创新和投入的科技型企业来说,一旦陷入这样的循环,后果将不堪设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