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贷两年未还血泪教训,免息陷阱害人不浅,这些坑千万别踩!

去年三月在4S店签购车合同时,销售信誓旦旦承诺两年免息能省六千块。

提车时账单却凭空多出九千元手续费,购车合同夹缝里还藏着GPS安装费和续保押金条款。

车贷两年未还血泪教训,免息陷阱害人不浅,这些坑千万别踩!-有驾

这种消费陷阱正在全国汽车金融领域高频发生,中国消费者协会2023年数据显示,汽车销售投诉中32.7%涉及捆绑收费。

销售人员最初宣称首付三成即可提车,征信审核后突然改口要求追加两万首付。

这种临时加价属于典型销售话术,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曾通报,部分汽车经销商利用消费者信息不对称,在贷款审批环节制造障碍迫使追加首付。

购车者往往因已支付定金被迫就范。

所谓免息分期实际成本远超全款。

以十万元车型为例,两年期免息贷款需额外支付手续费约贷款额3%,加上强制安装GPS设备、高额保险等费用,实际年化利率达到7.2%。

中国人民银行2022年发布的《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金融机构不得强制搭售保险产品。

零首付购车暗藏更高风险。

某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透露,零首付车型实际年利率普遍超过15%,远高于常规车贷。

更隐蔽的是以租代购模式,车辆登记在融资公司名下,消费者连续三年按时还款才能过户。

广东某消费者因失业断供,不仅车辆被收回,前期支付的七万元租金全部打了水漂。

车贷两年未还血泪教训,免息陷阱害人不浅,这些坑千万别踩!-有驾

汽车金融返利才是经销商热衷分期的真相。

某合资品牌区域销售经理透露,每办理一笔分期贷款,4S店可获得贷款金额2%-5%的返点。

这导致部分经销商将全款客户报价提高五千至一万元,变相逼迫消费者选择分期。

购置税减免政策本可降低购车成本,但部分经销商通过虚开发票金额逃税。

国家税务总局2023年专项检查发现,某地23家4S店中有7家存在低开发票行为,购车者实际缴纳购置税比应缴金额高出20%。

保险捆绑已成行业潜规则。

多地银保监局接到投诉,4S店强制要求贷款客户购买指定保险公司全险,保费比市场价高出30%。

湖南某消费者提供的保单显示,同样保障内容4S店报价比电销渠道贵两千元。

二手车置换补贴也存在猫腻。

北京车主反映,4S店评估旧车时故意压低价格,五万元市场价的车辆仅作价三万元,再以补贴形式返还五千,实际还是消费者吃亏。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经销商二手车利润率普遍达到15%-20%。

购车时那些看似优惠的赠品往往标价虚高。

车贷两年未还血泪教训,免息陷阱害人不浅,这些坑千万别踩!-有驾

某地市场监管部门检查发现,4S店标价两千元的原厂膜进货价仅三百元,号称价值五千元的保养套餐成本不足八百。

这些赠品成本早已折算进车价。

财务专家建议,购车前应登录央行征信中心查询个人信用报告,提前了解可贷额度。

对于工薪阶层,月供金额不宜超过税后收入三分之一。

有银行客户经理提醒,提前还款违约金最高可达剩余本金5%,签合同前务必确认条款。

全款购车时记得索要详细费用清单。

江苏某消费者比价发现,同款车型三家4S店报价最大差幅达一万二。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经销商单车平均折扣率达到8.7%,库存压力大的品牌议价空间更大。

现在路上那些贷款买的豪车,可能正压得车主喘不过气。

上海某律所统计,因车贷违约引发的诉讼案件三年增长了两倍。

有个体经营者月入八千却硬撑五千车贷,最终因逾期被法院强制执行。

十万元的车分期买下来多花两万五,这笔账谁都会算。

汽车终究是代步工具,为面子透支未来三年收入实在不值当。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