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车牌要变天了?一个“新字母号段”的消息,让多少人心里一紧,官方下场辟谣:别信!目前只有苏州是双号牌。
如果喜欢我的分享,记得点个关注哦!这样下次就不会迷路啦~创作需要动力,感谢大家的支持!
这几天,江苏的车牌圈子,是不是有点炸了?一个“江苏车牌将启动新字母号段”的消息,配上视频,说得有鼻子有眼的。
还说啥“新车牌将于10月份开始陆续使用”,这一下可把好多人给整不会了。
有车的心里犯嘀咕,没车的也跟着瞎琢磨。
这事儿吧,眼瞅着就要传成真的了,官方总算是站出来了。
江苏省交警总队明确表态:假的!
目前全省只有苏州有俩字母,其他城市都只有一个,“目前也不会增加”。
这回应算是给这事儿画了个句号。
但咱就得琢磨琢磨,这么个事儿,咋就能传得这么快,信的人还这么多呢?
01
这事儿啊,还真不是空穴来风。
或者说,造谣的人,他抓住了大家伙儿的一个“知识点”。
是啥呢?
就是这谣言里,它掺了点“真东西”。
这个“真东西”,就是江苏省内,确实有一个城市,它是“特例”。
这个城市,就是苏州。
江苏其他地方,你像南京,是“苏A”,无锡是“苏B”,徐州是“苏C”,一个萝卜一个坑,清清楚楚。
唯独这苏州,它不光有“苏E”,它还有个“苏U”。
02
你看,问题就出在这儿了。
有“苏E”和“苏U”这个活生生的例子摆在面前,那“江苏要启用新号段”这个谣言,是不是听起来就“合理”多了?
造谣的人,估计就是这么想的。
他可能就琢磨,苏州车多,所以有了“苏U”。
那南京(苏A)、无锡(苏B)的车难道就少吗?
这几年经济发展这么快,私家车都快停不下了,是不是这些城市的号牌也不够用了?
于是乎,他编一个“10月份开始用新号牌”,再P几个图,配上视频。
这一下,就戳中了很多人的“知识盲区”和“焦虑点”。
甚至有的传言都传得有鼻子有眼,说南京未来要增加的是“苏P”。
这听起来,多“真”啊。
03
但造谣的,终究是造谣的。
他只看到了苏州这个“表面”,没看到苏州这个“里子”。
苏州的“苏U”是怎么来的?
那可不是拍脑袋决定的。
这事儿得倒回2018年那会儿。
那几年,苏州的经济,那叫一个猛。
私家车保有量,蹭蹭地往上涨,没几年就冲到了全国大中城市的前几名,好像是第五位。
到2018年底,苏州的汽车保有量都快接近400万辆了。
这是啥概念?
就是每天,注意是每天,平均都有3000辆新车要上牌。
04
车多了,上牌的需求就大了。
一个“苏E”号段,能有多少号?
你算算,两个字母(还得去掉容易和数字“1”、“0”混淆的“I”和“O”),再加上数字,理论上的组合是不少。
但是,你别忘了咱们的文化习惯啊。
带“4”的号牌,很多人是打心底里不想要的。
什么“54”(我死)、“74”(气死)、“84”(发死),这些谐音不吉利的,都得从号池里头给剔除掉。
这一下,本来就紧张的号牌资源,那就更不够用了。
“苏E”的号池,眼瞅着就要见底了,官方说法叫“面临枯竭”。
这可咋办?
总不能让苏州的老百姓买了车,结果没牌子上,搁家里当摆设吧。
05
所以,苏州当时是正儿八经地向上级公安机关打了申请。
经过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正式批复,在2018年10月,才同意苏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启用“苏U”这个新的发牌机关代号。
苏州,也就成了江苏省第一个,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个,启用“双号牌”的城市。
这才是“苏U”的真正来历。
它是一个“技术性”的补充。
是因为“苏E”的号池,实打实地快用完了,没办法了,才增加的。
06
而且,当年为了这个“苏U”能顺利上路,那配套的工作可海了去了。
你想想,你新出了一个“苏U”的牌子,路上的监控探头认不认?
高速公路的ETC系统,能不能抬杆?
商场的地下停车场,能不能自动识别计费?
这些都得一个个去对接、去升级。
苏州交管部门当时就明确说了,要积极进行“苏U”号牌同智能交通、交通执法、停车系统、高速ETC等等这些车辆识别系统的对接工作,确保它能被有效识别,“无缝对接”。
这是一个多大的系统工程?
这得花多少人力物力?
07
所以你看,启用一个新号段,那根本不是“10月份开始用”一句话就能搞定的。
它背后是一套极其复杂、极其严肃的申请和技术升级流程。
必须是某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真的达到了一个临界点。
还得向公安部交管部门申请,走完一整套手续,才能批准。
这次官方的回应里,不也说了嘛:“江苏目前只有苏州1市拥有2个字母代号,其他城市都只有1个。目前也不会增加。”
这“目前”两个字,用得就非常严谨。
意思就是,现在,此刻,当下,南京、无锡、常州这些地方的号池,都还够用。
没到苏州当年那种“山穷水尽”的临界点。
所以,那个“苏P”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
官方甚至表示,这是“彻头彻尾的谣言”,公安机关还要查找这个造谣的人。
08
好,那咱们把这事儿捋清楚了。
谣言是假的,官方也辟谣了。
但咱们真正要聊的,才刚开始。
为啥?
为啥一个车牌字母,能牵动这么多人的神经?
就算真的加了个“苏S”或者“苏P”,对你我开车的,有啥天大的影响吗?
好像也没有。
你该交的税一分不少,该遵守的交规一条不落。
那你紧张个啥呢?
这背后啊,藏着两种非常普遍,又非常真实的社会心理。
第一个,叫“资源焦虑”。
第二个,叫“身份认同”。
09
咱们先说这个“资源焦虑”。
这玩意儿,在大城市生活过的人,体会最深。
你都不用往别处看。
你就看看隔壁的上海。
一块“沪A”的蓝色铁皮,多少钱?
高峰期的时候,小十万块,比一辆车都贵。
这还不是你想买就能买,你得去“拍牌”,多少人抢一块牌子,那中标率,低得吓人。
再看看北京。
一个“京A”的牌子,你得“摇号”。
那中签率,更是低到让人绝望,有的人摇了快十年了,连个影儿都没见着。
10
在这些地方,车牌,它已经不是一个“通行许可”了。
它是一个“稀缺资源”。
它是一个“资产”。
它甚至是一个“身份的象征”。
这种“一块铁皮贵过一辆车”的现实,它会形成一种非常强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是会“辐射”到周边城市的。
江苏,尤其是苏南,离上海多近啊。
那种对“资源稀缺”的恐惧感,是会传染的。
11
所以,当“新号段”这个词一出来。
江苏老百姓的第一反应,不是“哦,字母不够用了”。
而是“是不是政策要变了?”
“是不是我们这里也要开始限购了?”
“是不是也要开始‘摇号’或者‘拍牌’了?”
“是不是我的‘老号牌’(苏A、苏B)要升值了?”
“或者,这个‘新号牌’(苏S、苏P)是不是‘二等公民’,要贬值了?”
“是不是电车和油车的路权要变了?”
12
你看,所有的担心,都指向了“稀缺”和“规则改变”。
大家怕的,根本不是多一个字母。
大家怕的,是自己手里已经拥有的这个资源(哪怕只是一个普通的牌照),它的“价值”和“规则”,会被管理部门“重新定义”。
这种焦虑,在房子、在教育、在医疗这些领域,我们见得还少吗?
只不过,这一次,它非常精准地,投射到了“车牌”这个小小的铁皮上而已。
13
这种焦虑,不是没来由的。
我刚查了下资料,当年苏州上“苏U”的时候,这种讨论就没停过。
当时就有很多人在担心。
说这个“苏U”的牌子,开出去,会不会被交警“另眼相看”?
会不会被认为是“新苏州人”,或者“刚买车的”?
那个“苏E”,是不是就代表着“老资格”、“正统”?
这种担心,虽然官方一再一再地出来辟谣,说“苏E”和“苏U”的法律地位、通行管理、交的税费,那都是“一模一样的”,“完全一致”。
但在老百姓的“私下讨论”里,这种“区别论”还是会流传很久。
为啥?
因为人啊,就是喜欢“分个三六九等”。
14
这就牵扯出咱们要说的第二个心理了——“身份认同”。
有专家搞过研究,叫“城市认同感”。
这玩意儿是啥呢?
就是你住在这个城市,你对它的感情、你的情绪、你和这个城市的“连接”的总和。
说白了,就是你觉不觉得,你和这个城市是“一伙儿”的。
那啥玩意儿能代表这个“连接”呢?
身份证号、户口本、房产证...
还有一个,在现代社会,非常重要的,就是“车牌号”。
15
尤其是在江苏这种“强地级市”文化特别浓厚的省份。
“苏南”和“苏北”的划分,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
南京人,有南京人(苏A)的骄傲,作为省会的底气。
苏州人,有苏州人(苏E)的精致,作为“最强地级市”的底气。
无锡人,有无锡人(苏B)的富庶和低调。
每一个字母,它背后都不仅仅是一个发牌机关代号。
它代表着一方水土,一种地域文化,一种根深蒂固的“身份标签”。
这玩意儿,是焊在很多人的脑子里的。
16
你开个“苏A”的车去扬州(苏K),人家一看就知道,哦,省会来的。
你开个“苏E”的车去徐州(苏C),人家一看就知道,哦,苏南大老板。
这个字母,就是你的“移动名片”。
它在你开口说话之前,就已经替你“自报家门”了。
17
现在,突然告诉你,要加个新字母了。
比如,就按谣言说的,南京要加个“苏P”。
那“苏M”、“苏N”、“苏O”都去哪了?为啥直接跳到“P”?(这都是传言里的疑点)
更重要的是,“苏P”算啥?
“苏A”是老南京,“苏P”是新南京?
“苏A”是市区的,“苏P”是江宁的?还是六合的?
你看,这种“内部划分”马上就出来了。
原本一个统一的“南京人”的身份认同,突然就被这个新来的字母,给“稀释”了,给“分割”了。
18
这会让很多“老南京”(苏A车主)心里不舒服。
就像当年“苏U”刚出来的时候,有的“苏E”车主,确实是会有一种非常微妙的“优越感”的。
虽然这种优越感,从道理上讲,毫无根据,官方也一再否认。
但它就是真实地存在于一部分人的心里。
所以,这次“苏S”、“苏P”的谣言一出来,很多人,尤其是那些已经有牌照的江苏车主,他们“破防”了。
他们紧张,不是怕别的。
是怕自己的那个“身份标签”的“纯洁性”,被破坏了。
“我堂堂苏A/苏B/苏E...怎么能和苏S这种‘来历不明’的排在一起呢?”
这是一种很微妙,但又很强大,甚至有点可笑的“地域鄙视链”心理。
19
这种对“秩序”和“身份”的近乎偏执的执着,其实挺有意思的。
它说明啥?
说明我们的社会,这几十年,发展得实在是太快了。
快到什么程度呢?
快到很多人,需要拼命抓住一些“不变的”符号,来确认自己在这个飞速变化的社会里的“位置”。
车牌字母,就是这种“符号”之一。
它就像古代军队的“旗号”,或者贵族的“徽章”。
它必须是稳定、清晰、有辨识度的。
20
一旦这个符号系统,出现了“扰动”。
比如,增加了一个新的、陌生的字母。
大家伙儿的安全感,就会受到挑战。
“规则变了。”
“秩序乱了。”
“我不再是‘独一无二’的那个群体了。”
“是不是有‘外人’要挤进来了?”
你看,所有的焦虑,都来源于这种对“失序”和“被稀释”的恐惧。
21
所以,咱们再回过头来看。
从一个“苏S”的谣言,到官方的火速辟谣。
从苏州“苏U”的真实启用,到背后“号池枯竭”的技术原因。
再到我们深挖出来的,老百姓对“稀缺资源”的普遍焦虑,和对“城市身份”的微妙认同。
这一整条线捋下来,你是不是就全明白了?
这事儿啊,它从头到尾,根本就不是一个“字母”的事儿。
它也不是一个“技术”的事儿。
它是一次社会集体情绪的“小爆发”。
它就像一面镜子,清清楚楚地照出了我们,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那种既骄傲又焦虑,既渴望稳定又害怕被边缘化的,极其复杂的“市民心态”。
22
官方的辟谣,来得很及时,也很有必要。
它用最简单、最直白、最权威的方式,“一刀切”地斩断了谣言的传播链。
“目前不会增加。”
这六个字,给所有焦虑的人,吃了一颗定心丸。
告诉大家:那个“稳定的秩序”还在,你们的“身份标签”也还安全,都踏实待着,别自己吓自己了。
23
但咱们也得想想,下次呢?
这次的风波过去了。
下次如果不是“苏S”,而是“苏T”的谣言呢?
是不是还得再来这么一次“全民热议”和“官方辟谣”的循环?
我寻思吧,这事儿也给管理部门提了个醒。
在做这种“技术性调整”的时候,哪怕只是一个辟谣,也得多考虑一下老百姓的“心理感受”。
24
当年苏州启用“苏U”,就做了很多的解释工作,反复强调“苏E”和“苏U”都一样,都是亲生的,大家才慢慢接受了。
这次的辟谣也很好,直接、干脆。
但也许,还可以再多说一点。
比如,可以借着这个机会,大大方方地科普一下。
到底一个城市的号池是怎么计算的?
到底要到什么程度,才会真的启用新号段?
那个申请流程,到底有多复杂?
让大家对这个“规则”本身,有更清晰的了解,而不是靠“猜”。
25
当信息透明了,当这个“黑匣子”被打开了。
大家心里的那种“不确定性”减少了,那种“没底”的感觉消失了。
焦虑感,自然也就会降低。
造谣的人,也就没有空子可钻了。
说白了。
老百姓怕的,从来都不是多一个字母。
老百姓怕的,是“不透明”。
怕的是“被区别对待”。
怕的是“自己手里的东西,明天就突然因为一句话,而规则大变”。
26
这次的“苏S”风波,就是一个小小的缩影。
谣言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背后所反映出来的,那种普遍的、深藏在心底的不安全感。
这事儿吧,越想越觉得,咱们要走的路,还长着呢。
不只是把车造好,把路修宽。
更是要把老百姓心里的那个“坎”,给它填平了。
让大家伙儿真正地相信,并且感受到,不管你是“苏A”还是“苏U”,是“老牌照”还是“新牌照”,你在这个城市里,享受的权利、得到的尊重,都是一模一样的。
这种“一视同仁”的底气,可能比增加一个字母,要难得多,也重要得多。
这背后考验的,可就不是技术了,而是管理的智慧和温度。
你觉得,一个车牌号,真的能代表一个人的“身份”吗?还是说,这只是我们心里的一种“执念”?
创作声明:
本故事来源:【人民网江苏】、【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现代快报】、【中国江苏网】,本文依据公开报道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观点故事,有些部分可能会在细节上进行了合理推演。凡涉及推测性内容,均基于同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习俗和相关报道资料进行合理构建,部分细节进行了文学性渲染和合理推演,有部分为艺术加工,如有表达的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理解,请理性阅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或与本文并无关联,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特此说明!谢谢!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