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小米汽车营收206亿,增速吓人。听销售说,去年3月底才刚开卖,基数太低,数字看上去膨胀得离谱。销量数据网上有点分歧,大概15.6万辆左右。简单算算,206亿除以15.6万辆,平均出厂价竟然不到13.3万元。咋回事?别急,官方指导价SUV7 2025款,最便宜也得21.6万起。差距明显,这里有啥猫腻?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第一季度销售均价约23.8万,第二季度涨到了25.3万。主要贡献是二月才上市的SU7 Ultra,起步价52.99万,才把整体拉高。家朋友那边传言,价格虚高但卖得不多——下面我会讲这个细节。六月发布的YU7,指导价25.35万到32.99万,有宣布三分钟大定20万的豪言壮语,但真交付数字冷静得多。
7月YU7实际交付6000多辆,8月才突破1万,9月终于超过2.2万。大定的几十万订单和实际交付差距,咋这么大?按理定单大,库存压力该小才对。销售告诉我,厂家的订单盖过库存,但交付受限于供应链和生产节奏,新车上市初期总是磕磕绊绊的。
说回来,小米SU7 Ultra可真够呛。发布声势浩大,官方还吹三天锁单近2万。但现实是7月卖了1.26万辆,每个月不到4500辆,和45万级别一线合资豪华SUV拉不开差距。说实话,这种销量水平顶多算个小众入门级高端选手,远没达到真豪华那个档次。
去年开始,车主维权声音多了起来,主要是安全事故和召回。还有人吐槽宣传夸大其词,设计也撞脸争议一大堆。跟我修车的老友说,近来这个品牌的车,零件质量不稳定,维修率比预期高好多,配件供应链也有明显短板。就像搭建个快餐店流水线,刚开始总得磨合,但这磨合代价挺惨的。他说。
小米汽车的供应链更像是拿各种互补零件拼装个复杂积木,既要保证成本又要兼顾质量体验。研发节奏快,代工厂变换频繁,跟传统车企靠几十年经验打磨产品相比,难免出问题。小米本质还在电子产品,玩车这块全靠快、准、新,但汽车不像手机,出问题成本高得多。
我之前夸它高端化做得挺顺,现在想想有点过头了。单看销售均价,其实距离真正的豪华车市场差得远。它像是曲线升空的中档车企,打擦边球想装高端,但实际上还在拼命赶场子。高端定位就靠几台贵车型支撑起来,但这些车型销量惨淡,背后压力不小。
说点跳题,曾有朋友感慨,小米卖车比卖手机难太多,多了一车一命,不能那么任性。这话我深以为然。手机坏了可以玩个备用机敷衍,车坏了,用户没法凑合,一辆车质量不过关,口碑立刻垮掉。营销层面没毛病,甚至做得挺漂亮,卖点包装得让你觉得这车能跟奥迪、特斯拉抢地盘,但产品本身真的挺难撑得住这身高端的壳子。
你有没有注意到,用户对小米汽车的态度,开始出现两极分化?一部分是信仰粉,不管三七二十一,另一部分则是真实体验后沉默的中产家庭。现实中的服务体验和等待时间,这些琐碎细节,才是决定用户口碑的关键。小米这个电子巨头入侵汽车,是不是会因为这些最基础的痛点丢掉早期积累的好感?
再做个粗略心算。汽车行业保守点,车辆保值率三年大约50%-60%。小米车因为品牌尚未稳固,估计保值率偏低,假设55%。一辆出厂价25万的车,三年后值13.75万,和这个价位竞争者比,老实说并不占优势。价格体系、售后保障、二手车交易链条,都不够扎实,赌的是未来成长空间和生态捆绑能力。
小米的高端化不会是一朝一夕的事,但这个过程中的坑和坑,我想绝不会比传统车企少。它至少有个好处,敢玩,敢反复造势,但一直站在风口,稍有差池,品牌信任就会大罪。反正我是看着它这么折腾的,既喜欢它互联网思维注入后的冲劲,有时也替消费者捏把汗。
最后想问,你们觉得小米汽车会不会是那个先尝甜头,后吃苦头的新物种呢?或者,它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电子造车的样板?这条路太难了,谁敢保证它稳步走下去而不失速?我倒挺好奇,那些站出来维权的车主,他们到底期待什么?也许是个问题,也许是个答案。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