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东西在原产地风生水起,换个地方就完全不行了?比如说韩国的捷尼赛思(Genesis),在自家吹得跟“韩国宾利”似的。结果高调进军中国市场都已经四年了,亏损30亿,销量还不到五千辆。别说普通消费者,连自己公司的员工都不买自家的车,高管急到隔空开骂,说下面的人对公司“没有感情”。到底是员工没感情,还是产品让人实在提不起兴趣?说白了,还是“水土不服”这事儿,深得要命。
先问自己一句——豪华品牌容易做吗? 捷尼赛思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前面有日本的雷克萨斯、英菲尼迪,也都从“亚裔新秀”熬成了真正的“豪华车”。别人能成,韩国为什么不行?这就得扯到最重要的一点:品牌认知是点点滴滴积累下来的。换三次马甲,今天叫劳恩斯,明天叫捷恩斯,后天又叫捷尼赛思,消费者晕都晕了,谁记得你是谁?你看奔驰和宝马,名字一辈子不变,外形稍微一调整就全网热议。品牌没有坚持和积累,就像班里的新同学,每年换名字,你让别人怎么跟你交朋友?
再说那场无人机秀,挺壕的,“你好中国”阵仗大,噱头足。可惜呢,噱头对销量没用。就算全上海都抬头看,等第二天到4S店的,还是那批人。其实中国消费者现在早过了“看热闹买单”的年代,开始琢磨:我花30多万,到底买的是什么?
捷尼赛思想卖30、40万,直接跟宝马、奔驰掰手腕,那得问一句:凭啥?韩国车在中国市场以前靠“实惠”混日子,你一哆嗦摇身一变说你豪华了,消费者怎么认可?豪华不等于贵,而是得有点格调、底蕴。现在的局面是,国产高端也玩得风生水起,理想、问界哪个不是30万级,质感、智能配置、售后都不差。结果捷尼赛思拿出来的与别人差不多少,还要硬蹦蹦地跟老牌豪华比,高价而无高感,能卖出去才见鬼了。
最离谱的还是,那些什么体验、服务短板,你说一个“豪华品牌”在全国就十几个门店,还都是在北上广深。谁家真花大钱买了你结果“小病一拖要进城,大病一送上高速”,动辄几天,看着就闹心。平民买车图啥,不就是一家人用得放心省心吗?一个冷僻品牌,都没几家修理厂,买了敢上高速出去玩吗。普通消费者又不是有什么冒险癖好,车子出点小故障,主机厂直接建议“拖重庆”——听见这四个字,车主估计小宇宙都要炸了,只能默默地心里发誓:一辈子不碰第二次。
再反过来琢磨,这员工不买自家车,到底怪员工还是怪品牌?我觉得吧,做人做事得实在。假如公司的产品真心好用、性价比高,那员工自己肯定愿意入手一辆。捷尼赛思倒好,连自己的员工都不愿意给自己掏钱,那就得反思了:你到底做出来的是什么东西?你有没有真正懂中国市场的消费心理?人家奔宝马的员工还抢着买尾货呢,他捷尼赛思一个都不愿意沾边,这还用高管隔空喊话吗?又不是求着员工帮忙烧业绩。如果真想让员工动心,还不如把定价先降下来,或者真拿出一两项中国人喜欢的硬核技能,让人觉得“买自家车是福利”,而不是“交学费”。
说到底,想国产化自救,这操作也不稀奇。这几年任何一个外资品牌在国内混不下去,第一反应都是“要不合资、国产”。整车成本一降,售价再便宜点,冲击下中端市场,这路子谁都懂。可是国产化真能解决所有问题吗?也未必,国内自主品牌的崛起、消费者审美越发挑剔,市场竞争的激烈已不是靠便宜一条路能打下来的。比方说你看比亚迪、理想、问界,人家可从来没靠“国外品牌光环”,反而以“国产更懂国人”自居。捷尼赛思想杀进这条赛道,真不是换个地儿组装就够的。
讲道理,合资/国产智能汽车这个领域,现在中国能找到的高性价比选择太多了。谁都明白,打价格战最后一地鸡毛,品牌力才是护城河。国产化唯一的优势,就是大规模降本,让产品配置升级。但这事儿,市场早都玩腻了,每家都说自己用更高的科技、更聪明的解决方案、更懂你的智能生态。但就问一句,捷尼赛思未来跟华为合作,真能把鸿蒙系统装上车,消费者会放下对它品牌的陌生感,仅凭系统就买账?这事儿看着还是够悬的。
消费者对豪华车的认知,其实是很现实的。要么你有历史光环,比如奔驰宝马;要么你有科技感,比如特斯拉、蔚来;再不然,你得有实打实的性价比以及本土服务优势,现在的国产高端就是这一套行走江湖。捷尼赛思如果还想着“冲一波名气,砸完广告买单”,那要不了几年还是得撤。大家现在不是靠广告洗脑做决策了,都有自己的认知体系。四年前疯狂砸广告,再多的震撼,也撑不过现实的冷水。
其实每年进入中国的洋品牌不少,活下来的才是一小撮。这种反复进场、反复撞墙的品牌故事,越看越像一部重复循环的剧本。中国市场不缺高大上的产品,缺的是会找准位置、能打动人心的品牌。捷尼赛思三次更名三进三出都没能站住脚,其根本问题不是技术不行、不是广告不够,而是一直找不准自己在市场上的角色。三十九步都走错了,就算第四十步走通国产化,也只能说“亡羊补牢”。
回头问问自己,如果让你拿出30万买一辆冷僻牌子的所谓“豪华车”,你愿意吗?恐怕大多数人连试驾兴趣都没有。钱越来越不好挣,谁也不拿自己血汗钱开玩笑,车企总得明白这个理儿。既然捷尼赛思对市场还存一线幻想,那不如静下心来,踏踏实实打磨产品、优化服务、重塑品牌形象,而不是指望降本国产、用无人机刷下存在感就行。每一步都需要消费者用脚投票,道理都浅显至极,就是很多公司不信邪,偏要走点弯路撞个头破血流才死心。
其实归根结底,市场没那么复杂也没那么简单:你有本事就有位置,没本事再砸钱也没戏。不管韩国的“宾利”多会改名字、玩广告,到了中国还得落地接地气,弄不明白这个理,不管进来几次,都会折戟沉沙。等市场用脚投票,剩下的品牌自然就是强者。捷尼赛思的员工不是没有感情,是更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喜欢。希望所有海外品牌,在进中国市场时多琢磨琢磨这点,比搞百亿广告有用多了。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