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人老了只能在家晒太阳、“下棋斗地主”?如今的老年司机,活得比年轻人还滋润。可惜的是,随着新一轮老人驾照新规铺天盖地来袭,银发们的出行自由就像一碗刚出锅的热豆腐脑——一晃就撒了!每年无数老年司机因为不明白新规流程,驾照说没就没,真是让人心疼得直想拍桌子难不成退休等于自动降速?一份小小驾照背后牵出的无数家庭烦心事,到底是为了谁的安全,又踩疼了谁的老骨头?到底谁来给“老年油门”把把关?大伙儿今天就让我们扒拉扒拉这事儿的底细!
咱们先按顺序摆上桌今年全国交管部门玩了把大的——70岁这道坎,不但要你像高考一样参加“三力测试”,还得去指定医院体检,最后老老实实接受“降级大礼包”。看似逻辑自洽,其实处处是梗。支持派说得那叫一个理直气壮日本都这么干了,咱跟进天经地义,美国还嫌75岁才测迟了呢!反对派冷笑三声人都活到古稀了,凭啥还横着卡?考不过就封路权——您这不是变相逼"银龄一族"在家种花遛鸟吗?说起来都热闹,怎么就没想想大爷大妈的腿脚不赖使了、还有一肚子憋屈?数据说话70岁司机比年轻人反应慢0.3秒,刹车多出5米。“为了大伙儿安全”这帽子一扣,估计连广场舞队都不敢反驳。但问题是,合格线90分,到底是谁定的?小年轻都只能考85%,老同志得考几次才过——合着退休也得自学成才,真给您整出心理阴影来。
再往深里扒一扒,咱这“三力测试+体检+降级”三板斧,看似科学,实则很有学问。全国这么多县乡,要求老人必须去指定医院体检。这一来,动不动两小时大巴小巴,老人排队咋就跟春运似的?有的体弱多病,还得掐着点赶班车,真是“比高考还难熬,差点耽误黄历”。三力测试更有戏,啥标志识别、注意力测试,说白了比年轻人都难。驾校教练亲测,20分钟20道题,年轻的小伙都够呛,何况有点老花眼的老同志。结果一口气考三次,运气好了勉强踩线——有点像大锅饭里抢最后一块肉,吃不着就只能吵去。降级呢?更是让人很不服气。多少开了半辈子三轮摩托的老司机,一夜之间证件作废,只能看着“宝座”眼泪汪汪。咱身边哪个农村老人不是三轮摩托加菜市场,突然让改骑电动车,苦日子全靠一台“铁牛马”撑着,这叫他们情何以堪?网上嘲讽声音此起彼伏“要不都发个拐杖得了,看谁还敢上路?”
可别小瞧了老人们的力量。最近有地儿推“适老化服务”,让子女能帮忙代办,有点温情了。也有人建议像手机“驾考宝典”那样,给老人弄个模拟测试APP,哪天在车管所碰见志愿者全程陪考,那才叫有温度。群众呼声一句顶一万句——“咱不是不讲安全,只求有点人情味儿”。
按理说,政策一出,各地都得“有条不紊”地推,结果你以为一切风平浪静,其实暗流涌动。体检必须去指定医院——这“指定”仨字杀伤力巨大。农村老人四、五十里地一趟公交,有时候医院周六周日还不接待,老妈子跑了俩礼拜都没排上队。三力测试电脑坏了就只能等着,也没人懂得咋用。更奇葩的是,降级后只发个简单纸条,老人问交警“那我摩托咋办?”交警一句经念“国家规定,不好意思。”弄得老人家一脸懵,回到村里被邻居笑话“咋,还能只让你骑滑板车啊?”本来是出于安全考虑,结果把老人心里搅和得更堵。排队、等待、长途奔波,掏钱打车,折腾下来老头老太太都说一句“政策没错,只是对咱老百姓太不友好了!”
网上也有不少人举双手赞成“我爸开车撞人差点进医院,管得越严越好!”“你放心吧,每年新闻一出来,都是老人逆行出事故!”社会两头吵个你死我活,中间派一脸懵圈。有人叹气“非得等老人都坐轮椅了才放心?”“70岁是个啥线,62岁不能出事?85岁没有高手?”有记者深入社区,发现“银发一族”其实很谨慎,年年检查、年年自我缩线,想违规?还真得胆子不小。再说美国、日本,虽管得严,但人家地方大、人口少、公交发达;国内这村村有路的国度,说降级就降级,就是让一批人生活质量掉了档。
正当大众以为新政已然板上钉钉,结果舆论忽然拐了个大弯。细心读者发现,咱这套“三板斧”其实还真不如邻国的思路灵活。咱都说“以人为本”,日本对75岁以上换证的老人,每年搞认知测验,但人家有一项神器——“临时通行证”,给那些因为居住地没有公交、确实生活不便的老人加开一扇窗。韩国人也不含糊,农村地区你有特殊申请,划定特定路段开车,别说,让“老车王”多少还有点自留地安身立命。
反观咱国内,“一刀切”往往变成“谁都别想参赛”。钥匙一拔,老人们不敢说话,可心里全是委屈。北方有位老哥,年轻时连骆驼都赶过,临老了,三力测试卡了半天,最后因为手颤错了三道题,驾照没了。转身一电动车都不会骑,直抱着摩托“叹老天”。上海倒是开了“绿色通道”,允许家属帮忙,有些社区医院给体检开了直通车,可这都是少数,大部分地方,老人只能靠自己,“全程硬刚,甭管多大腕”。
更绝的是,网友们一针见血“你没社区巴士,说降级就降级,让老人咋办?菜市场离家3公里,让他拎着菜走回去?能不能先看看韩国那套法子,再学学日本的温情规定?”一家老年协会的志愿者拍着胸脯说“适老化不等于弱化,考核必须有,但也别全拿高考那劲头审老人。”有专家建议,不如出台三年过渡期,让“老司机”逐年递减权利,配套加大社区巴士覆盖,等新习惯慢慢养成。市面上跑马路的三轮摩托,至今还停满菜市场门口,查扣之后,肉价蛋价立马翻天。不信你去问商贩,“昨天还送菜来,今天咋没人了?”“政策急,咱可吃不消啊!”
新政一出,表面上大家都严阵以待,谁知深水区还藏着不少暗礁。看着冷冰冰的公告,老年司机们一头雾水,有人刚考过三力,结果两年后又要重新折腾一遍。办理降级手续的时候,各地政策还不统一,今天让你这里办,明天去那儿签。体检一旦不合格,不给解释还不给二次机会,多少老人徘徊在医院门口,不知道门道在哪。局部“适老化”改革刚刚起步,绝大多数地方志愿服务还是纸上谈兵,优待政策看似高大上,群众真正得到的却是“跑断腿、磨破嘴”。不少老人带着体检单、身份证、驾照排队排到天黑,也没见着一个像样的指路员,有的人甚至弄不清到底降成几级才算合格。
本来想好好退休,没成想先被各种"政策梗阻"绊了一脚。你说,安全第一谁能不服?可是真落实到农村、落到个体,老人出了门却成了被“排查”的重点对象,每见路口交警就犯怵。“本以为驾驶证是自由的钥匙,结果成了最重的枷锁。”而且很多五六十岁的子女都在外地打工,无暇分身帮老人跑手续,“子女无法到场,老伴不会用手机”,事儿全赶在老人自己身上,真的是“出门一身汗,回家一身怨”。
最让人觉得无奈的是,政策公布的空间太小,媒体宣传跟不上,许多老人等到要用证的时候才骤然发现已经注销。社区巴士一车难求、出租车打不着,农村大爷无人接送菜,市场活力都差点断了气。“你愿意晚上陪老人下地干活分担劳苦吗?”没人发声时,最弱的群体总被轻轻带过。到底为谁立法?老年司机的苦,怕是都让冷漠流程给吞了。
话说得天花乱坠,安全永远是第一位,可你要是问问那些70岁的“老司机”,恐怕得翻个白眼“咋地,轮到我们就高考复读?老了就全成马路杀手了?”正方总说“制度要统一、门槛要硬”,可真落地了,倒霉的还是活在底层的“老知青”。给出三力测试的理由挺冠冕堂皇,就是没想到老年人排队半天连尿都憋不住、跑一次县城还得两口子“轮番上阵”。政策的初心没错,可千万别变成“一刀切”,把安全变成机器,连人情味也切没了。韩日都有过渡期和豁免,咱这“勇敢者游戏”可真该琢磨琢磨人性的温度。
你看那些车管所的志愿者忙前跑后,门口却还堵着一群不会用手机喊累的老人,这画风咋就“那么像上世纪的计划经济”?求你了,别让合格门槛比考公务员还高,“反正咱老头老太太,都服了你们的操作。”
老年司机被层层测试、降级整改,这安全的篱笆是越扎越紧了。可问题来了我们真的是在帮老人远离风险,还是变相让“老年自由”望尘莫及?是摸着良心办事,还是怕事拱手做“甩锅专家”?你更支持“70岁门槛”下的严格管控,还是觉得该给银发一族留条顺畅的回家路?留言说说,看看你到底站哪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