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车不赚钱,靠修车回血?中国车企的“潜规则”终于被洋人掀了桌

最近有个事儿,乐子很大。比亚迪、极氪这几家中国车企,浩浩荡荡出海,刚在澳大利亚卖得风生水起,还没来得及开香槟,就被人家监管机构给盯上了。理由是,你们这帮人不讲武德,维修数据不开放,想搞垄断。罚款?最高一千万澳元。这事儿吧,表面看是合规问题,往里看,纯纯就是一场大型、荒诞的行为艺术,主题叫《我装不下去了》。

卖车不赚钱,靠修车回血?中国车企的“潜规则”终于被洋人掀了桌-有驾

这帮新势力在国内玩的那套“前端卖车不赚钱,后端维修割到你哭”的商业模式,哦不,是“回血阵法”,终于在国外被人掀了桌子。在国内,这套玩法是潜规则,大家心照不宣。4S店卖一辆车,毛利可能还不如旁边卖烤串的大爷一天挣得多。那利润从哪来?售后啊。一个破传感器,成本几十,卖你几百;一次系统校准,就是工程师点几下鼠标,收你上千。这钱也太好赚了吧!车企把维修数据和专用诊断工具死死攥在手里,搞出一个个“技术龙晶”,好像那是能召唤神龙的宝贝,只有授权的“天选之人”才能碰。你想找外面的修理厂?对不起,人家连你车子的“生辰八字”都读不出来,修个锤子。

这种模式,本质上就是把消费者当猪仔养。先用低价把你骗进圈,然后告诉你,这圈里的草料、水、甚至空气,都得按我的规矩来,按我的价格买。这是一种路径依赖,更是一种傲慢。他们真的以为,把车卖出去,这车就一辈子是他们家的私有财产了。讲真,我上次车坏了,修车师傅那个报价单,比我大学四年的学费都复杂。

结果到了澳大利亚,坏了菜了。人家那边有一套法律,叫MVIS,明明白白写着,你车企必须把维修信息共享给所有独立的修理厂。人家不跟你玩什么“品牌信仰”,不吃你“原厂即正义”那一套。在他们看来,我买了你的车,这车就是我的东西,我想找谁修就找谁修,你凭什么藏着掖着?澳大利亚的修理工工会可不是吃素的,一看这帮外来的和尚想砸我们饭碗,直接就把状告上去了。这哪是法律问题,这根本就是一场本土势力对外来物种的闪电战。

所以你看,这件事的核心,根本不是什么数据安全,那都是糊弄鬼的借口。欧盟、美国早就搞“维修权法案”了,也没见人家的车开着开着就自爆了。核心就一个字:钱。开放数据,就等于把自家的“利润奶牛”拉出去让大家一起挤奶,谁愿意?这不就是等于把自家的金钟罩铁布衫秘籍,打印出来满大街发么?这就等于直接把自家的餐厅给爆了,我不过了,大家也别想活。

我作为一个曾经的新能源车主,对这个体会太深了셔。有一次,我的车机屏幕偶尔黑屏,去4S店,张口就是换总成,报价五位数。我心说你当我傻呢?后来找了个懂行的朋友,他拆开一看,就是一个小小的排线接口松了,插紧了,问题解决,一分钱没花。如果维修数据是开放的,这种破事儿根本就不会成为问题。但现在,车企们不务正业,天天琢磨怎么在车里塞冰箱彩电大沙发,却在最基础的维修环节上,给用户挖坑,整这些花里胡哨的。

车企总喜欢说,我们这是为了用户安全。这个逻辑就跟某些APP说“为了给你提供更好的服务,我需要读取你全部的联系人”一样,属于典中典的流氓逻辑。真正的技术自信是什么?不是把所有东西都锁在一个黑盒子里,而是开放出来,让全世界的智慧帮你变得更好。你看看安卓,再看看Linux。最好的安全,是经得起考验的安全,而不是靠躲在信息茧房里自我催眠。

写到这我得停一下,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狠,但你仔细想想,是不是一个道理?他们把技术搞得像修仙一样,又是BMS,又是三电系统,好像凡人不可触碰。但汽车的本质是什么?是一个交通工具。一个交通工具最大的价值,就是可靠、耐用、好修。自动驾驶的关键在哪?不在特斯拉的实验室里,而在中国三线城市混乱的街头,在那些神出鬼没的“老头乐”里。只要大爷躺得快,你再牛的算法也得懵逼。同理,一个车好不好修,关键也不在于你4S店的咖啡好不好喝,而在于城中村的王师傅,能不能用他的工具箱解决80%的问题。

所以,这次澳大利亚的罚单,与其说是危机,不如说是一记耳光,打醒那些还在做着“售后垄断”春秋大梦的中国车企。别再扯什么品牌玄学了,除了BBA和特斯拉这种自带“信仰”光环的品牌,没几个人会为你的“原厂认证”支付高昂的宗教税。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你让他去修,他可能还觉得你在侮辱他的品味。但对于大多数国产品牌来说,性价比才是唯一的真理。你车卖得便宜,修起来比奔驰还贵,这不是把消费者当猴耍吗?太阳看了都要一个趔趄。

卖车不赚钱,靠修车回血?中国车企的“潜规则”终于被洋人掀了桌-有驾

要么成仙,要么成盒。全球化2.0时代,已经不是你把东西造出来运过去就能赚钱的时代了。你输出的不仅是产品,更是一整套服务生态和价值观。你得学会遵守人家的游戏规则,甚至参与制定规则。这次被罚,就是一次深刻的教训。别总想着把蛋糕自己全吃了,分一点给当地的修理厂,激活整个生态,让用户修车更便宜、更方便,你的口碑自然就上去了。口碑上去了,车还怕卖不掉吗?

卖车不赚钱,靠修车回血?中国车企的“潜规则”终于被洋人掀了桌-有驾

说到底,消费者懂个屁的生态,他们只关心今天修车能不能便宜五十块钱。能,就是好生态。不能,就是扯淡。中国车企必须“悟了”,必须明白这个最朴素的道理。不然,今天是在澳大利亚被罚款,明天可能就是在欧洲被抵制,后天,可能就直接被全球市场的大门“一把子”关上了。到那个时候,哭都来不及。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