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级座驾也敢标榜‘奢享’? 能‘把玩’,能‘谛听’?” 搁往昔,这怕是天方夜谭!
奢华,不都得是舶来品牌打底么?
如今世道变了,自主品牌卷得飞起,连座椅摩挲都给安排上了。
话虽如此,果真倚仗一套座椅推拿,一副上乘音响,便可界定奢华了吗?怕是言过其实。
先说说这“奢享感”。
广告里吹得天花乱坠,什么零重力承托、多声道环绕、静谧舱室… 听着甚是撩人。
但扪心自问,这些真是不可或缺的吗?
抑或是,仅仅挠到了打工人“苦中作乐”的那根痒痒肉?
究其根本,奔波劳碌的社畜,最向往的莫过于“偃旗息鼓”。
车里那短促的通勤光景,若是能舒舒服服地躺平,听听曲儿,揉捏一番,也算是对疲惫身躯的一种聊以慰藉。
厂家正是洞悉了这番心境,将“头等舱”的概念嫁接到了座驾之上。
但问题也随之浮现。
真能“偃旗息鼓”吗?
且不说驾车之际躺平是否稳妥,纵然周末携娃出游,后排切换至“亲子模式”,前排半躺着消遣剧集,这画面细思恐极,略显…违和。
须知,驾车需要全神贯注。
纵然座椅再舒适,音响效果再逼真,也不能舍本逐末,轻忽了安全。
再说说这“谛听”的奢华。
多声道音响,倾听《加州旅馆》能捕捉到吉他弦的拨动?
销售宣称每个席位皆有专属音场,安坐后排聆听民谣仿若置身舞台前沿?
这描述,简直将车厢化作了移动录音棚。
可现实是,拥堵之时,再精妙的音响也难敌鸣笛的喧嚣。
所谓的“专属音场”,在家庭用车场景下,恐怕亦是水中捞月。
毕竟,阖家出游,谁会真的将自己隔绝在“舞台前沿”?
诚然,自主品牌在内装和配置上的精进,值得首肯。
尤其是在“静谧性”方面,双层隔音舷窗搭配整车吸音材料,确能有效降低噪声。
但这果真是奢华吗?
抑或是,这仅仅是纾解了用户的痛点?
须知,真正的奢华,不仅仅是堆砌配置,更是一种品牌底蕴、一种历史积淀、一种匠心传承。
恰如瑞士腕表,不仅仅是精准计时,更是一种对细节的极致苛求。
恰如意式皮具,不仅仅是坚固耐用,更是一种对品质的精益求精。
而自主品牌,在这些方面,仍有漫漫长路要跋涉。
我们习以为常地将奢华等同于“昂贵”,但真正的奢华,是超出预期。
它是一种体验,是一种感触,是一种由内而外焕发出的自信。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
自主品牌在性价比方面,的确有着莫大的优势。
十万级的身价,能享受到座椅推拿、上乘音响、静谧舱室,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
但我们也要冷静地意识到,这仅仅是“入门级”的奢华。
想要真正媲美舶来品牌,自主品牌还需在技术攻坚、品牌塑造、用户体验等方面,倾注更多的精力。
与其说自主品牌是在营造“奢享感”,不如说是在满足用户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渴望放松、渴望舒坦、渴望被呵护。
而自主品牌,正是洞察了这番诉求,用形形色色的配置,来构筑一种“家”的氛围。
这固然是美事一桩。
但我们也要警惕,莫要被这些“看得见的温柔”所蒙蔽。
真正的幸福,不是靠物质堆砌而成的,而是靠精神滋养而成的。
是以,下次再目睹“十万级座驾的奢享”这般宣传语时,不妨扪心自问一句: 我果真需要这些吗?
抑或是,我仅仅需要一个能令我放松、能令我感到暖心的“移动空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