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长城汽车敦煌寻根,你会不会觉得这事儿有点“作”?这么大的车企,跑沙漠里去溯什么源,既不像技术发布会,也不像市场广告,反倒玩起了文化对话。一上来就能让人纳闷:汽车和敦煌,这俩有什么关系?难道车也能像古迹一样耐住千年风沙的不朽考验?这不就是找噱头嘛。
但咱们换个视角想想:一个中国制造业大鳄,能主动放下卖车的算盘,拉着央视主持人和文化专家到千年荒漠里去聊精神,那肯定图的不止是曝光率,事情背后也许真有点门道。
其实,咱们活在这个时代,天天看短视频、抢新手机,什么都讲个“快”,科技翻新也好,网红品牌也好,没哪个真想和“千年”攀亲家。可就在这种浮躁里,有人偏把脚落到沙子里,想和过去聊聊。这本身就挺值得人反思——我们到底还认不认“传承”这词?
你说汽车关长城啥事?当初长城汽车起这名字就不是随随便便来的,图的就是“守护和开拓”的象征。那敦煌干嘛要成溯源地?说白了,敦煌就是中国向西走向世界的第一站,是古代‘出海口’。玉门关、莫高窟,这些地方见证过多少探险、交流和坚守。车企寻根,也就是想对标“万里精神”——究竟啥叫中国式的执着和自信。
咱们平时喜欢讲“牛逼品牌靠科技”,可真要抓牢人心,还得靠点看不到、摸不着的“气”。魏建军这次就在敦煌提了“万里精神”,包括探索、坚守、自信、传承。乍一听俗,但细琢磨它其实是长城汽车乃至中国制造业的真实写照。
说“探索”,谁都知道这些年长城在新能源汽车、高级动力系统、出海搞工厂等路上撅着劲往前冲。这不是玩票,也不是给西方看,而是为了解决中国用户的实际需求。以前中国造车就俩命题:便不便宜,耐不耐用。现在不一样了,用户开始对内饰颜色、智能驾驶聊要求,车企只好跟着卷科技。像长城,没日没夜砸钱进实验室、砸进动力和安全标准升级,其实就是一种“沙漠走丝路”的探索。
说到“坚守”,我觉得这是中国工业挺缺的东西。今天做生意,一逮到风口都是一哄而上,明儿亏钱就溜。长城这些年没怎么跟人打价格战,也不跟风出“花活”,宁愿把钱花在安全、底盘、碰撞测试那些用户根本看不到的地方,出门还老大腔端着越野文化。为啥要“慢工细活”?魏建军自己说,做车是马拉松,不是短跑。你要是不信,就看看那些“热搜网红车”,寿命有几个能超过五年?光挣快钱,活不长。坚守下来,哪怕利润少,但终有回报。
再说“自信”。你见过哪个主打“中国绿”的车在国外卖?没几个敢。长城专门把“敦煌绿”做成爆款,硬是把古老壁画上的颜色提炼到现代钢铁上。有人可能觉得“拿点传统元素当卖点”,但真要做到美感和历史双方都服气,不是几个营销策划就能完事的。中国品牌什么时候能像日本、德国那么讲本土美学?其实现在有了雏形,敢用自己的色、讲自己的故事,这才是自信。魏建军说,“车除了性能,更是文化载体。”现在的中国制造缺啥?不是技术,而是自信。自信,是敢承认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并且以此为荣。
最后是“传承”。这块儿看似虚,其实最硬。中国缺的是精神的延续。谁还记得以前国产SUV跑阿拉善沙漠那会儿多惨?现在呢,越野文化都成了社会现象,坦克300、赛弗这些车化身潮玩,“越野脱困”都能带火一堆网红。长城不光推越野文化,还帮敦煌修自动治沙车、投钱治沙护遗。这就是企业责任。挣钱只能是必要条件,企业活着还得留下点社会价值,不然谁会认你?
那你说,这场“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到底意味着啥?其实就是中国汽车制造业的一次自我觉醒:如今单靠拼价格、卷配置已经卷不出头了,谁能塑造独特、持久的“精神”,谁才能活下去。中国车过去在世界上没地位,就是“只会造、不会讲故事”,现在明白了:技术要有,但文化更要有分量。
再看长城这次直播,炒作也好,真心也罢,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卖产品”,而是在卖一种生活理念——“中国制造,敢于面向未来,也尊重历史。”不是光会说,还会做。敦煌的风沙、蓝天、古迹,和一辆辆硬派SUV同框,就是在告诉全世界:中国人不是没有故事的人,中国车也不是没梦想的铁皮罐头。
那我们能不能静下心来,认真想想,“走出去”除了赚美金,更重要的是带着中国精神、带着点底蕴。路走得再远,要是忘了初心、丢了韧劲、没了传承,跑得再快也终究被沙吹没。长城能做到这一步,是行业的觉醒,更是民族制造底气回归。
所以,有没有必要让汽车和敦煌对话?我看还真有。不仅要对话,还得让大家都听到。不是每个平台都能“讲道理”,但只要有人刚开始学着讲、认真讲,时代就会慢慢变。
最后,不妨回想一下:千年一瞬,什么能留下来?一个企业终究会消失,但它种下的精神、它影响的人、它推动的社会方向,会沿着历史车轮迎着风沙继续往前。这才是中国制造该干的事,也是真正的“走向远方,更守住初心”。
长城还在,敦煌依旧。故事未完,传承未止。继续往前跑,总有人在沙漠里留下自己的脚印。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