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去年我路过某汽车展时,看到一堆新车堆在场边,展台旁还堆了几箱未来感装饰件。没事做就随意聊了几句你们这新车怎么还在憋着?技术人员叹了口气,说:市场需求大,供应链还卡着点。
最近行业情况明显变复杂了。我能感觉到一个趋势:传统车企对新技术、新品牌的投入越来越快,但背后供应链的博弈也变得激烈。一套发动机的设计,可能涉及上百个零件,要协调全球不同厂商的标准。就像拼拼图一样,拿个新拼图出来,得不停试错。
我推测一辆新车的研发流程大概花费两三年时间。大部分时间都在调试零件和匹配方案,少部分是真正的硬件创新。比如新传动系统,可能是研发团队用成本极低的材料试出性能的折中方案。估算我每年工作中看过的车型,有一半会经历这个模型,成功的只占三分之一。
供应链那事,真不是说到就到。我记得有朋友是零件供应商,曾跟我吐槽:订单不稳,尤其去年疫情后,短期订单一大截。供应商看着订单变幻莫测,就像追逐一只瞬间飞走的蚂蚁,压力一上来,成本就飙了。据我估算,一台车的零部件批量成本大约占总售价的30%-40%,但变动范围也有2成,影响很大。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许多消费者不太关心供应链背后那些微妙的博弈。车厂想快点推新,但原材料涨价导致价格微调,消费者却觉得没啥变化。我咋觉得,很多所谓爆款其实也就是在供需关系、成本压缩和市场期待中反复琢磨出来的。
关于研发,不得不说,很多人会觉得车自带创新基因。很多新技术,看似天马行空,其实差不多都是从家用电器、DIY改装或者手机芯片里借用来的一点点灵感。比方说,自动驾驶部分技术,像是用GPS和传感器拼凑出的大脑。可我其实想问:这玩意儿,安全性究竟靠不靠谱?是不是像我们用的APP一样,磨合好之后才稳妥点?(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了几张去年拍的车型照片。有一辆车的车身贴纸特别有趣:一个未来感数字渐变,配色像用雷达拍出来的屏幕。突然让我觉得,造车不就是各种视觉风格的拼盘?到底是为了吸引眼球,还是内在技术更重要?说到技术,我想起前段时间修理店的师傅一句话:这车配置高,跑瞬时油耗都出来了,心里还暗笑‘油箱容量都没变化’,真是心疼车主啊。
说到这我也不得不打个小岔,曾经遇到个天真车主,觉得涨点无所谓,反正跑得快。可事实是,百公里油耗从5升变到7升,油钱差别明显。估算一车4万公里,每升7块,一年多就是2100元。你说值不值?我相信大部分人心里还是希望车划得明明白白。
环顾同价位的车,两个差别明显:一个是悬架调教更软,驾驶起来更顺畅(其实是软的让人舒服,但操控就差点用力),另一个则偏硬,喜欢硬派一点的可能就偏向另一台。这就像是穿鞋,一个舒服,一个帅气,选择上得看个人偏好。实际操控差异,不在品牌硬件是不是顶级,而在调校的细节。
我总在想,汽车的硬件其实像人在穿衣服,搭配得好,整体感觉就不一样。你怎么觉得,车的调校是不是也在讲究心意相通那套?反正我自己感觉,调校水准高低,技术人员在调节悬挂、电子系统的微妙平衡,就像给一套西装裁剪细节。
(这段先按下不表)你想过吗?一辆车内饰的细节,从按钮到座椅材料,可能只差几百元成本,但整体感受差别巨大。这也是为什么,有的车看似差不多,但开起来就让人觉得高端。
而讲到其实我不是特别相信变革能一蹴而就。多半在我们看不到的幕后,还是很多细节在激烈角逐。比如那份筹备成立大乘用车营销公司的公告,可能就是一个信号——老牌企业在布局新阵地。你会不会觉得,很多车企都在费劲心思地塑造品牌形象,其实背后是为了控制更多流量与客户认知。
我不知道,涨价、降价、推广方式,最终真能带来多大不同。有没有一款车,能像小时候骑自行车那么简单——只用脚蹬,把眼睛放在路面,享受风的方向盘感。是不是我们不断追求未来感中,反而迷失在逐渐变得繁杂的细节中?
临场小计算一下:一辆车百公里油耗平均6升,每升7元,跑一万公里汽油成本4200元。今年的市场大环境,究竟值不值得多花一倍的精力去追?我还在想,一个车主一天的时间,到底值不值得用在选择上。
不过车就像个生活伴侣。它每天陪你上下班,载着家人,也载着不同的期待。真正打动人的,从来不是那些硬指标。倒是,一个细节能瞬间拉近我和车的距离——比如那次晚上,伴着车灯驶过那片长长的水洼,反光一闪一闪的——
你想不想到那个细节?它让你觉得,这辆车,像是一只会会心一笑的朋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