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征120%关税也没用,这个中国制造让特斯拉、BBA排队下单,逆袭成全球新能源核心竞争力

我记得去年我试过一台国产品牌的微型电动车。开起来挺顺溜,但它的续航我在限定的百公里内差不多只能跑个80多(这段先按下不表),而同类的日系车能到100公里甚至更高。车主当时抱怨: 这价格,这续航,不知道是不是惯问题。我也跟他说,光看续航,没办法全盘考虑。

不只是续航的问题,续航这个数字大家总是落在表面。让我有点困惑的是,很多车企都追求更高密度的电池,但实际上,成本和安全性上的优势,什么时候变得比续航更重要了?我手头的资料显示(估算+体感),绝大多数消费者其实更在意的是日常用车的稳,而不是每次充满电还能跑100+公里。

美国加征120%关税也没用,这个中国制造让特斯拉、BBA排队下单,逆袭成全球新能源核心竞争力-有驾

这让我想到,时代对电池的要求其实在变化。十年前,追求长续航几乎是唯一目标,谁都想装满就跑。那会儿,技术还没成熟,磷酸铁锂被认为低端,因为它能量密度低(样本少,估算,实际可能比想象还差点儿),续航自然差点。像我个人跑城里,续航差点儿也没啥大不了,但只要出点长途,这个短板就暴露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一张比亚迪用刀片电池在自动化车间的照片,那长条形的电芯像一片片进了烤箱的面包一样,整个排布,没有多余的模组设计。讲真,那种设计让我觉得空间利用率瞬间大涨。同样一块空间,三元电池可能只能放个几块模组,续航也就差点儿;而刀片电池能塞入更多长条电芯,续航轻松突破600公里。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实际上是不是因为这种直接排布减少了很多连接和模组成本?(这段先按下不表)我曾经和几个供应链的朋友聊过,生产线的效率其实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终端价格。成本下降五到十个百分点,对市场意味着什么?那就是供应商的利润压缩到极限,生产出来的产品成本压得比三元还低。

问题来了:为什么起初西方车企一直觉得磷酸铁锂低端?其实很大原因在于他们惯了用钴,那个贵呀,当然只追求高能,不怎么看安全和成本。比亚迪一直在强调安全性,刀片电池的针刺实验,大家都看了,真是个硬核表现。

美国加征120%关税也没用,这个中国制造让特斯拉、BBA排队下单,逆袭成全球新能源核心竞争力-有驾

我曾问过一位在维修厂工作的朋友: 这个磷酸铁锂的电池,安全系数是不是比三元更稳?他笑笑: 基本不会爆。其实我一直在想,新能源车里最怕的其实就是爆炸(这句有点夸张,但有点道理),刀片电池的表现,算是真的打破了人们对铁疙瘩固有的偏见。

我还得更正一下,刚之前说的续航差点儿,随着成本下降和技术成熟,磷酸铁锂的续航其实可以比人想象中快两倍。比如现今,应用在储能中的磷酸铁锂容量已经极了,未来放在车上,续航还能再提高一截。带个问号:难不成,未来我们看到的续航,更多是由数据调教出来的,而不是单纯的电池能装多大?

说到国家政策的转变,2016年那次补贴调整,实际上给了磷酸铁锂一剂强心剂。补贴更侧重长续航车型,那时候比亚迪就把换用三元的车型调了个个儿。但真正让磷酸铁锂翻盘的,不只是补贴,而是创新的技术突破。

美国加征120%关税也没用,这个中国制造让特斯拉、BBA排队下单,逆袭成全球新能源核心竞争力-有驾

我记得,宁德时代今年也在推碳化锰材料的LMFP体系。因加入锰元素,能量密度有望逼近三元。这个逼近级别,对市场的影响可是越发剧烈。固态电池那是未来的宝贝,何时能商用?我猜(不细想会不会太早?),最早在2027年左右能实用,毕竟,技术门槛摆在那里。

钠离子电池呢?那是我一直有点瞎猜的方向——因为钠比锂丰富,储备更广。从成本角度看,钠电池未来可能比现有的锂电更便宜。中国团队在这方面走得挺快,我估算(样本不足,不能太信,但感觉),未来几年,钠电池或许会在储能和某些低端电动车上做文章。

突然想到:如果没有全链条的产业支撑,单靠技术,能走多远?目前,欧美的技术封锁,让他们暂时还得从零起步。那为什么,这时候中国车企能突破?是不是因为一路跑偏到产业链的每一个角落?你会不会觉得,这就像一盘丰盛的火锅,材料都在,从底料到调料,都是自己人打拼出来的。

美国加征120%关税也没用,这个中国制造让特斯拉、BBA排队下单,逆袭成全球新能源核心竞争力-有驾

我还听说,丰田、福特都在和比亚迪、宁德时代合作,采购刀片电池、CTP技术。这场逆袭,某种程度上也就是体现在供应链布局上。比方说,宝马用的电池,基本上也是从中国的电池厂进口的。过去欧美依靠自己掌控全部核心技术,但他们才发现,没有中国的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挺难拼的。

这些年的变局让我觉得,市场容量压缩——技术升级——产业链完善这个环节真是循环往复,慢慢吞噬掉以前的壁垒。你会不会觉得,未来的趋势其实已经在暗中酝酿?比亚迪这个铁疙瘩逆袭,似乎也反映出一个事实:技术的终极目标,不一定一定是最大能量密度,而是综合优势。

你觉得,除了这个猪肉价的例子——成本外,还有什么核心因素决定了谁能真正赢?也许,除了技术和产业链,还在于谁能把安全、成本、续航这三者,揉得更好、更实用。

说到这,我突然…it’s getting late,我看表,快到加班的时间了。只是心里还有个疑问:未来如果塑料一样便宜的钠电池出现,谁能阻挡中国在储能和低端新能源车上的布局?这场变局,我还在观察,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个绿色的铁疙瘩走得比想象中要快挺多。

美国加征120%关税也没用,这个中国制造让特斯拉、BBA排队下单,逆袭成全球新能源核心竞争力-有驾

你还记得那句价格战的老话吗?或许,未来的价格,将不再是唯一的王者。能不能更实用点?这个问题,留给下一次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