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纪录了!纯电续航跑了1205公里!量产车!
你没看错,1205公里,不是测试台上的理想数据,也不是实验室里调出来的“桩车”配合结果,而是一辆量产版Lucid Air Grand Touring,从瑞士圣莫里茨一路开到德国慕尼黑,中途没充一次电,实打实跑出来的成绩。这不仅是目前全球量产纯电车中最长的实测续航,更是刷新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上一个纪录是1045公里,这次直接多跑了160公里,相当于多出一趟城市通勤来回。我第一反应是:这车是不是偷偷装了永动机?
当然没有。但当我把这辆“续航怪兽”的技术细节扒了一遍,才明白,它凭什么能干出这种事。
一、这不是“下坡红利”,是系统工程的胜利
很多人看到圣莫里茨海拔1856米,慕尼黑520米,立马就说:“哦,一路下坡呗,谁都能跑这么远。”这话听起来有道理,但我得说,这低估了Lucid的三电系统整合能力。
确实,海拔差有1300多米,下坡路段动能回收能帮上忙。但阿尔卑斯山路可不是滑滑梯,上坡、弯道、高速巡航、城市低速穿行全都有。如果电池和电控系统不够聪明,光靠下坡也补不回高速和爬坡时的巨大能耗。
那Lucid是怎么做到的?三个字:轻、省、稳。
首先是轻量化设计。虽然Lucid Air是大尺寸豪华轿车,但它的电池包结构采用了高度集成化设计,电池组直接参与车身刚性支撑,减少了冗余结构件。这种“结构性电池包”理念,和特斯拉的CTC(Cell to Chassis)异曲同工,既减重又提升空间利用率。
其次是极致的风阻控制。Lucid Air的风阻系数低至0.21Cd,这是什么概念?比特斯拉Model S的0.208Cd只差一丁点,但要知道,Model S是经过多次空气动力学优化的产物,而Lucid作为新势力,首次量产车就做到这个水平,说明它的空气动力学设计不是凑数,而是从头到脚都为“省电”服务。前脸封闭式设计、主动式进气格栅、隐藏式门把手、后轮导流鳍……每一处细节都在和风“谈判”:你绕着走,我不多耗电。
最后是电驱系统的效率。Lucid自研的电机号称“Space Drive”技术,体积小、功率密度高,双电机综合输出819马力,但峰值效率超过95%——这意味着电能转化成动能的损耗极低。相比之下,很多电动车电机效率在90%左右徘徊。别小看这5个百分点,在1200公里的长途中,就是几十度电的差距。
二、118kWh电池,真能撑住1205公里?我来算笔账
官方标称EPA续航824公里(512英里),这次实测跑出1205公里,续航达成率高达146%!这数字看着吓人,但其实背后有门道。
首先,驾驶风格决定一切。这次挑战的驾驶员明显采用了“佛系巡航”模式:高速限速区间保持匀速,山区路段合理利用滑行和动能回收,避免急加速急刹车。这种“节能马拉松”式的驾驶,和我们日常通勤完全不同。
其次,路况和气候也很关键。欧洲高速限速普遍在120-130km/h,不像国内有些路段可以飙到140以上。速度越低,风阻呈平方级下降,能耗自然更低。再加上测试期间天气稳定,没有极端高温或低温,电池工作在最佳区间。
但即便如此,118kWh的电池能释放出接近1200公里的续航,已经说明它的能量管理极其高效。我查了下数据,它的百公里电耗大概在10-11kWh左右,这已经接近甚至优于很多小型纯电车的水平——要知道,这可是一台车长超5.1米、整备质量接近2.5吨的豪华轿车!
三、试驾过的人怎么说?“像在开一艘电驱游艇”
虽然我没亲自开过这趟1200公里的极限挑战,但我和一位在北美试驾过Lucid Air Grand Touring的老铁聊过。他说:“这车开起来不像电动车,倒像一艘贴地飞行的电驱游艇。”
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静谧性太强了。电机本身噪音小,加上全车用了大量隔音材料,高速巡航时风噪和胎噪都被压得极低。他说:“120码跑高速,车内聊天不用提高音量,连导航提示音都得调小。”
第二,悬挂调校偏舒适,但不失操控。空气悬挂在阿尔卑斯山的弯道中表现出色,过坎时滤震干净,入弯时侧倾控制得当。不是一味软,而是懂得“该硬时硬,该软时软”。
第三,动能回收可调且线性。很多电动车的动能回收一踩就“点头”,让人晕车。但Lucid的回收系统调得像油车带档滑行,松电门后减速自然,配合单踏板模式,长途驾驶脚不累。
他唯一吐槽的是:车机系统偶尔卡顿,UI设计偏极简,功能藏得深,上手需要时间。但这属于软件优化问题,不影响核心驾驶体验。
四、横向对比:它和谁是对手?
咱们拿它和几个“老熟人”比比看:
车型 电池容量 CLTC/WLTP续航 实测高速续航(普遍水平) 百公里加速
Lucid Air GT 118kWh 824km (EPA) 实测1205km(极限) 3.0s
特斯拉Model S 100kWh 672km (CLTC) 500-550km 3.2s
小鹏G9 98kWh 650km (CLTC) 450-500km 3.9s
比亚迪汉EV 85.4kWh 715km (CLTC) 400-450km 3.9s
一眼看出差距:Lucid的实测续航几乎是Model S的两倍,更别提其他车型。当然,价格也摆在那儿——北美卖11万美元,国内要是引进,估计得80万往上。这注定是小众玩家的选择。
但它的意义不在销量,而在技术标杆。它证明了:在固态电池到来之前,液态锂电池+高效电驱+极致风阻,依然有巨大潜力可挖。
五、这对行业意味着什么?
我最关心的不是Lucid能跑多远,而是这个纪录能不能“下放”到主流车型上。
目前来看,短期内很难。Lucid的电机技术、电池管理系统、整车集成能力,都是高成本堆出来的。但它的成功,给所有车企提了个醒:别光卷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先把“电怎么用得更省”这件事做好。
想想看,如果哪天比亚迪或小鹏能把中高端车型的百公里电耗压到12kWh以下,实测续航突破800公里,那“续航焦虑”真的可以画上句号了。
而且,这个纪录是量产车跑出来的,不是概念车,也不是改装车。这意味着技术已经落地,不是空中楼阁。只要成本控制跟上,未来五年,1000公里实测续航的电动车,可能会从“神话”变成“常态”。
六、理性消费提醒:你真的需要1200公里续航吗?
各位车友,别被这个数字冲昏头脑。我得泼盆冷水:你日常通勤,一周充一次电就够;跑长途,现在高速充电网络也越来越完善。为了一年可能用不上几次的“超长续航”,多花二三十万,值不值?
而且,高续航往往意味着更大的电池、更高的车重、更高的价格和保险。一旦电池出问题,维修成本也吓人。
所以我的建议是:如果你经常跨省自驾、充电不便,长续航确实香;但如果你主要在城市代步,600公里续航已经绰绰有余。
问答时间
Q:这车国内能买到吗?
A:暂无官方引进计划,想买得通过平行进口,手续复杂,售后难保障。
Q:1205公里能复制吗?普通人开能跑多远?
A:普通驾驶风格下,预计能跑700-800公里。极限续航需要极端节能驾驶,不现实。
Q:这技术会下放到便宜车型吗?
A:电机和电控技术有望逐步普及,但118kWh大电池短期内不会下放。
最后留个问题给大家聊聊:你觉得,电动车的终极目标,是追求1500公里续航,还是把充电速度提升到5分钟充满?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我挨个看。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