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卖20万遇冷,插混车几万块就让油车慌了神

说到买车,最近不少人都在纠结:到底是选纯电、插混还是继续买油车?尤其是当听说固态电池续航能到1000公里、充电只要10分钟的时候,很多人心动得不行。但现实往往比理想更骨感——固态电池虽然听起来厉害,但离咱们普通消费者还有点远。反倒是插电混动车型,悄悄把市场给“卷”起来了。

前两天我去比亚迪4S店试了试秦DM-i,说实话,开完之后再坐进旁边的合资油车,感觉确实不太一样。DM-i在市区用电跑,一公里成本才几毛钱,就算不充电用油,百公里也就四五个油,和那些省油的混动车差不多。销售小哥说,现在买插混的人越来越多,连网约车公司都开始批量采购这种车。但聊到固态电池,他直接笑了:“那东西还得等至少五六年,而且价格吓人,现在要是上车,光电池成本就得二十多万。”

固态电池卖20万遇冷,插混车几万块就让油车慌了神-有驾

其实不光是比亚迪,像问界M8这样的增程式电动车,纯电续航能做到两三百公里,如果一周充一次电,日常通勤根本不用油。偶尔出远门,油箱也能随时顶上,比纯电车方便不少。店里的人也说,现在插混技术越来越成熟,价格还亲民,普通家庭完全能够得着。

固态电池卖20万遇冷,插混车几万块就让油车慌了神-有驾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上半年,光比亚迪秦一个系列就卖了二十多万辆,直接超过了大众朗逸这种传统油车。在重庆,满大街的网约车已经变成了插混的天下,小区里也越来越多地停着DM-i、枭龙MAX这类车型。反倒是油车,能见度越来越低,经销商库存压力大,价格不断下探,利润也越来越薄。

固态电池卖20万遇冷,插混车几万块就让油车慌了神-有驾

插混车也不是没有过短板。最早一批车型纯电续航只有几十公里,要是找不到充电桩,油耗反而比油车还高。但今年新车普遍续航都提升到了200公里以上,有些甚至能做到400公里。更夸张的是,现在很多插混车还支持快充,半小时就能补一大半电,用起来和纯电车几乎没差别。这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考虑在家装充电桩。

固态电池卖20万遇冷,插混车几万块就让油车慌了神-有驾

反观固态电池,虽然实验室数据很漂亮——续航1000公里、充电十分钟、安全性还高——但量产的难度和成本却让人望而却步。目前液态锂电池的成本已经能做到每瓦时4毛钱,而固态电池即便到2027年预计也要1.5元/瓦时,贵了整整四倍。原材料的供应也不稳定,像硫化物这类关键材料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有厂家算过账,哪怕真能量产,一辆车的电池成本就要二十多万,整车售价得到四五十万,这个价位,能接受的消费者恐怕不多。

固态电池卖20万遇冷,插混车几万块就让油车慌了神-有驾

有意思的是,面对插混车的强势崛起,传统油车企业也有点坐不住了。大众推出了带便携油箱的ID.Buzz,丰田也发布了油耗低至2升多的新车,但实际价格却比插混车高出至少20%。消费者一算账,插混不仅省油、价格更低,还没有纯电的续航焦虑,自然更愿意选择插混。

固态电池卖20万遇冷,插混车几万块就让油车慌了神-有驾

从车主反馈来看,插混车的使用体验普遍比油车好。尤其那些家里没装充电桩的用户,周末去公共充电站补能,成本依然比加油低。保养方面,插混车发动机运行时间短,机械故障率也比油车低。这些实实在在的优势,让插混车在口碑和销量上实现了双赢。

有车企内部的朋友透露,目前插混车的毛利能做到20%以上,而固态电池车短期内很难盈利。这也导致大多数厂家更愿意把资源投入到插混和增程技术的迭代中,对固态电池的布局多是“雷声大、雨点小”。毕竟,能抓住眼前的市场,何必去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现在卖得好的插混车型,价格多在15-20万元区间,和同级别油车相差不大。如果能有一台纯电续航四五百公里的增程车,平时用电、远途用油,那基本上就把油车的便利和电车的经济性都占全了。也难怪连特斯拉都在考虑推出插混版本——毕竟纯电车还得依赖充电基建,而插混现在就能用。

我身边几个打算买车的朋友,一开始还有人想等固态电池,但听说价格可能超过40万,纷纷打了退堂鼓。绝大多数人最终都选了插混,觉得“够用,且更划算”。的确,如果插混的续航还能继续提升、充电越来越方便,油车的日子恐怕会越来越难。

未来两三年,纯电续航超过500公里的插混车可能会成为市场主流。到那时,日常通勤用电、长途出行烧油,用车成本低、购车门槛也不高,油车面临的挑战只会更加严峻。说到底,消费者真正需要的从来不是“最尖端”的技术,而是“最合适”的选择。眼下,插混车正是那个把实惠和实用结合得刚刚好的方案。

或许,油车并不会迅速消失,但在插混和纯电的双重夹击下,它的市场空间正在被一步步压缩。而固态电池,尽管承载着行业的诗和远方,但眼下,它还需要更多时间走向成熟。对于我们普通用户来说,不妨把握当下,选择那些已经成熟、可靠且经济的技术——毕竟,车是拿来用的,不是用来等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