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长城汽车的一则消息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事情的起因是长城发布了自家的超级混动专用发动机,并公布了一个核心数据:发动机热效率达到了41.5%。
这个数字一出来,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有点懵,甚至带着一丝不解和嘲讽。
为什么呢?
因为在大家的印象里,现在汽车圈里但凡拿出发动机热效率来宣传的,那数字一个比一个吓人,什么43%、45%都已经是家常便饭,甚至有些品牌已经喊出了48%以上的惊人数据。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长城汽车你这个41.5%,拿出来是不是有点不够看?
感觉就像是大家都在聊百米冲刺跑进了10秒大关,你这边举着手说自己跑了11秒多,也值得庆祝一下,这难免会让人觉得,长城的技术是不是有点落后了。
然而,就在各种议论声四起的时候,长城汽车的一位技术负责人,被称作“硬核哈佛主理人”的赵永坡,在一次交流中不经意间抛出了一句话,这句话虽然简单,却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行业内一个大家心照不宣,却很少拿到台面上来讲的“潜规则”。
他说的是:“整车状态下带负载的工程效率,这个东西好吗?”就是这么一句看似平淡的提问,却一下子让整个事件的性质发生了反转,也让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发动机热效率这个参数背后,还有这么多的门道。
那么,所谓的“带负载”和“不带负载”,究竟有多大的区别呢?
我们用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打个比方,大家就明白了。
这就像是衡量一个人的力气有多大。
现在有两种测试方法。
第一种,是让这个人去一个专业的健身房,在最标准的环境下,用最科学的姿势,举起一个杠铃。
他可能会为了这个测试,提前热身、调整呼吸,甚至在测试的瞬间爆发出自己的极限力量,最终举起了一个非常惊人的重量,比如200公斤。
这个200公斤,就是他的“实验室极限力量”,听起来非常厉害,可以印在海报上宣传。
但是,还有第二种测试方法。
就是让这个人去工地上,帮着搬水泥。
他不仅要搬起一袋50公斤重的水泥,还要把它从一楼扛到五楼,中间不能停歇。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要承受水泥的重量,还要克服自己身体的重量、上下楼梯的消耗、天气炎热带来的体力流失等等。
最后,他可能吭哧吭哧搬了好几趟,很累,但这个过程,才更能反映出他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真正能持续输出的“有效力量”。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发动机热效率。
那些宣传45%、48%甚至更高的数值,就非常类似于前面说的第一种“实验室极限力量”测试。
车企为了得到一个漂亮的数字,会把发动机单独拆下来,放在一个恒温恒湿、各项条件都完美控制的实验台架上。
在这个状态下,工程师会把所有会消耗发动机能量的“附件”全部拆除。
什么是附件呢?
比如带动空调压缩机的皮带、给全车供电的发电机、负责冷却循环的水泵等等,这些在实际开车时必须工作的部件,在测试时为了不分走发动机的能量,通通都“下岗”了。
不仅如此,为了让燃烧更充分,他们甚至可能会使用特制的、优化过的燃油,而不是我们平时在加油站加的普通汽油。
在这样一种排除了所有干扰、创造了最理想条件的“真空环境”下,让发动机运行在它效率最高的那一个点上,测出来一个巅峰数值。
这个数字是真实的吗?
在那个特定的、理想的条件下,它是真实的。
但它能代表这台发动机装回车里,在我们日常驾驶中的表现吗?
答案显然是不能。
而长城汽车公布的41.5%,对应的就是第二种测试方法,也就是那位技术负责人提到的“整车状态下带负载的工程效率”。
这个数字,衡量的是发动机已经安装在整车上,并且把空调、发电机、水泵等所有必要的“家当”都带齐了,使用我们日常能加到的普通汽油,在模拟真实驾驶工况时所表现出来的综合效率。
这个数字虽然看起来没有那么高,但它更加诚实,也更加贴近我们消费者的实际用车场景。
因为它告诉你的是,你加进去的每一升油,到底有多少能量是实实在在用在驱动车辆前进上,而不是被那些七七八八的附件给消耗掉了。
所以,一个是“理论峰值”,一个是“实际应用值”,这两者之间存在差距,是完全正常的。
长城汽车做的,无非是把那个更接近真实使用情况的数字,告诉了大家。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既然这是行业里的普遍做法,为什么其他厂家都热衷于宣传那个“理论峰值”呢?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为了营销。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来说,我们并不了解复杂的发动机技术,我们判断一个东西好坏,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数字。
数字越大,就感觉越厉害。
车企深谙这种消费心理,于是,一场围绕发动机热效率的“数字竞赛”就开始了。
你推出43%,我就要做到45%,他再推出48%,数字不断攀升,仿佛谁的数字大,谁的技术就天下第一。
这种做法,虽然在短期内能够吸引眼球,但长远来看,却容易误导消费者,让大家陷入一种对参数的盲目崇拜中,而忽略了技术最终是为实际体验服务的本质。
长城汽车的董事长魏建军,在一次采访中也曾明确表达过类似观点,他认为企业不应该去刻意宣传这些专业性太强的内部数据,这其实也是一种“反内卷”的姿态。
当整个行业都陷入到一场追求纸面数字的游戏中时,总需要有人站出来,打破这种局面,引导大家回归理性和务实。
长城这次看似“自曝其短”地公布一个不那么“亮眼”的数字,实际上是一种自信和坦诚的表现。
它在用行动告诉市场:我们更关心的是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而不是实验室里那个遥不可及的漂亮泡沫。
这种做法,无疑需要巨大的勇气,因为它挑战了整个行业的惯例,也需要时间来让市场和消费者理解并接受。
但从长远来看,这种诚实的沟通方式,恰恰是建立品牌信任、推动整个中国汽车工业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
我们不希望看到未来的汽车市场,变成一个充满营销噱头和参数浮夸的竞技场,而是希望看到更多像长城这样,敢于讲真话、做实事的企业,用扎扎实实的技术和产品,赢得消费者的尊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