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升级,内卷破局,智能网联提质转型

一辆新能源车在雨夜的马路上疾驰,尾灯在黑暗中拖出一道红线。

旁边的加油站空荡荡,只有老板在刷抖音,顺手把“油价下调”的小纸条扔进了垃圾桶。

靠路边停着几台老款燃油车,司机们还在聊着“以旧换新”的补贴消息,眼里满是复杂。

汽车行业升级,内卷破局,智能网联提质转型-有驾

马路对面,汽配城门口的电子屏正闪烁着“招智能网联人才”,但门口小卖部老板却还在盘算今年螺丝批的销量。

这个画面有点荒诞,也许正是中国汽车行业2025年的真实写照。

如果你是其中一个司机,会觉得自己是变革的主角,还是卷入漩涡的配角?

有些人喊着“新能源崛起”,有些人却在“价格战”的泥潭里打滚,大家都想活下去,但谁也不确定到底是不是在向前走。

说回主线,2025年中国汽车行业表现够得上“悬疑片”——一边是股市红盘,超七成个股上涨,市盈率处在历史低位,仿佛“价值洼地”就在眼前;另一边,价格战刚刚熄火,大家转头就开始讲“价值竞争”,仿佛一夜之间全行业都学会了自律。

新能源乘用车的渗透率一口气冲到50%以上,自主品牌市占率近70%,头部车企的份额愈发稳固。

汽车行业升级,内卷破局,智能网联提质转型-有驾

主流观点说这是“由量到质”的升级,但我总觉得,这里面既有“主动转型”的勇气,也有被动被市场拎着走的无奈。

冷静来看,自主品牌的崛起并不神秘。

政策补贴、技术迭代、智能网联落地、渠道促销,一个个工具轮番上阵,换来的不仅是销量新高、也是市场结构的剧变。

今年头部车企集中度再提升,CR10逼近60%,新势力们(比如小米、小鹏、零跑)已经杀进主流市场,成为新能源增长的生力军。

大家一边讲技术创新,一边也没忘了“以旧换新”能带来多少真金白银。

这里有个有趣的逻辑转折:价格战其实是行业的“自救行为”,但“反内卷”就成了“自律展示”。

汽车行业升级,内卷破局,智能网联提质转型-有驾

工信部、发改委、行业协会一轮轮监管,一众企业跑去签字承诺不再“低价倾销”,账期不超60天,仿佛大家突然都清醒了。

这种场面让我想起刑侦剧里,嫌疑人们在警局里集体写保证书——你信吗?

我不信。

市场的血性不是“签字画押”能改的,真正的规则只在“谁亏得起”的那一刻见分晓。

新能源出口,又是另一道大菜。

乘用车和商用车都冲到历史新高,新能源车型出口结构明显优化,目的地市场越来越多样,阿联酋、比利时、新兴市场一个接一个补位,对冲了俄罗斯回落的风险。

汽车行业升级,内卷破局,智能网联提质转型-有驾

插混车型在出口端异军突起,纯电受欧盟关税影响份额有波动。

企业们拼命做本地化,开CKD、SKD工厂,生怕哪天一纸政策让生意戛然而止。

说白了,出海这件事,从来就不是“技术多牛”就能一劳永逸,全球化更像是一场“外交加体力赛”,谁能在乱局里活下来才有资格谈未来。

让我“冷静自嘲”一下这个局面:每次看到行业喊“高质量发展”,我总想起汽修店师傅的经验:客户追求“性价比”,老板追求“利润”,厂家追求“市场份额”,政策追求“稳就业”,最后大家都在追求生存。

2025年的“反内卷”就像往锅里加了点高汤,有的人趁机提价,有的人继续打折,有的人直接跑路,没什么道德评判,只有各自的算盘。

什么“价值竞争”,到头来还是谁能多卖一台车,谁能多省一毛钱。

汽车行业升级,内卷破局,智能网联提质转型-有驾

智能网联才是今年的硬菜,也是未来的主流风口。

智驾渗透率、智能座舱普及率、智驾域控芯片市场份额……这些词听起来像中关村大佬的KPI,但实际上,车企都在做一件事情:把“车”变成一个会思考、会互联的“移动空间”。

L3智能驾驶规模化落地近在咫尺,车路云一体化试点铺开,智能座舱配置率超过75%,10万以下车型也能用上语音和OTA。

高阶辅助驾驶正在打破高端车的“技术垄断”,普通用户也能体验到自动变道、城市领航这些原本“科幻片”里的功能。

但别忘了,每次技术爆发都是“硬件升级+软件迭代+监管落地”三线作战。

行业里头部供应商卷得飞起,德赛西威、高通、华为、地平线这些名字已经成了新一代“汽配城巨头”。

汽车行业升级,内卷破局,智能网联提质转型-有驾

国产替代空间还很大,座舱域控芯片市场高通一家独大,但国产厂商在智能座舱控制器、中控屏、液晶仪表屏这些环节正强势追赶。

黑色幽默来一条:智能座舱已是“标配”,但后备箱里还是放着老款千斤顶,技术进步和现实需求永远在对峙。

回到商用车与客车,新能源化和出口成为行业复苏的关键。

以旧换新政策加码,国三国四老旧货车有了真补贴,新能源重卡销量同比翻倍,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出口端,轻卡、纯电客车增速惊人,非洲、中东、东南亚成了中国制造的新据点。

头部企业资源聚集,龙头份额持续扩大,行业内卷反而加速了“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

汽车行业升级,内卷破局,智能网联提质转型-有驾

讽刺的是,政策和补贴像是给病人开的强心剂,谁能撑得久谁就能分蛋糕,但一旦资本和技术门槛抬高,弱小品牌就像被边缘化的小角色,只能在剧本外等待。

行业的复杂性远超外界想象。

从资本市场角度看,汽车板块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似乎存在“价值重估”的机会。

但专业玩家都知道,技术升级、政策红利、消费结构变化、出口地缘风险……每条线都可能在下一秒翻车。

没人能保证今年的“高景气”明年还能延续,特别是在全球贸易壁垒和法规博弈加剧的当下。

投资人、企业家、消费者、政策制定者,每个人都在同一辆车上,但谁坐在主驾驶,谁是乘客,谁只是后备箱里的备胎,其实都没有定数。

汽车行业升级,内卷破局,智能网联提质转型-有驾

也许最残酷的事实是:行业的“反内卷”,更多是一种自我标榜,而不是彻底告别丛林法则。

无论是头部车企的规模效应,还是新势力的技术爆发,市场最终还是相信“狼性”——谁跑得快,谁能熬过周期,谁能在变局中找到出口。

智能网联化、全球化、价值竞争这些大词,说到底都是让车企和消费者在新一轮博弈中重新站队。

故事讲到这里,我不做绝对判断。

究竟中国汽车行业能否实现“真正的高质量发展”,还是只是在政策和资本夹缝中反复横跳?

智能网联的普及,会不会让消费体验与技术升级之间产生新的隐忧?

行业的自律到底是长期机制,还是阶段性表演?

如果你是那个雨夜里开车的人,你会选择全自动驾驶,还是紧握方向盘和现实死磕到底?

有没有可能,真正的“价值竞争”不过是一场持续的生存游戏,而我们每个人,都是游戏里的NPC?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