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不是我跟谁内定了,真聊起车修成本,这些车确实让人又爱又恨。前几天,我在修理厂兜了一圈,碰上个修车师傅,跟我说了6款买得起修不起的车型。听完后,我倒有点想法,顺便跟你掰扯掰扯。
先说数据,师傅口中那几个车型零整比(零件总价对整车售价的比例)都是700%出头,数字挺吓人。什么零整比800%,意味啥?简单说:一辆奔驰C200L,配件价格叠加起来竟然可能是整车售价8倍(这只是估算,样本不多),这谁顶得住啊?师傅还半开玩笑地说,奔驰是从来不坑穷人,因为这车买不起的人根本没人修。
房先生听着也有点懵,问:到底是哪6款?师傅流水账似的给我列了:奔驰C200L,宝马X1,奥迪Q50L,宝马X3,雷克萨斯ES,还有一款没提名——这个得留着下次再打开。大家心里有数,都是中高端豪华品牌车型。
聊聊宝马X1吧,我记得我一个朋友去年入手了,裸车22万。他买完后跟我抱怨,一次小事故,让他花了1.2万修后保险杠和灯组。我当时心想,这算贵啊。师傅说,这宝马X1的零件要价贵,维修工时长,吊瓶都贵。对比同级别国产SUV,可能差了将近一两万修车预算。
有趣的是,师傅特别点了宝马X3,说这车零配件卖开了居然能卖七辆宝马的钱。——我当时心想,这话夸张了点吧,毕竟零配件市场有限,但估算成本没毛病,宝马进口件贵,这没得争。买这车的,一定得意料到后续的养车成本,不能光念性能与品牌。
至于雷克萨斯ES,师傅评价有点让人吃惊,车价高还得加价提车,维修贵不说,这政策你受得了吗?我倒觉得这说法有点偏激,雷克萨斯牌子确实稳,不少人称稳如老狗。不过维修费用高低,和品牌溢价与零件供应链紧密相关,稳定并不一定代表便宜。
——雷克萨斯的维修贵不贵,我倒有点更正自己的认知:之前以为它零部件保质保量,维修不常发生,没考虑到一旦出问题,零件进口成本高,供应链有限,导致维修价格溢价。(看来品牌声誉有时也会让价格跟着跳,比起修理多频繁更怕修一次猛贵)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维修行业常见一条规则:维修师傅建议买车最好选零整比低,或者维修配件来源广,性价比更稳定;毕竟买车是一次性投资,修车是常态,我们不能光看整车售价,得算账养车总成本。
说到这个,难免跑题,我有个朋友曾买过一辆同价位的捷达,修车费不到宝马X1的三分之一,还省心。差别挺明显吧?千万不要只盯着牌子和一时开销,有时候买得起不代表用得好。
再扯扯供应链,这就像是做饭买菜:你如果能去农贸市场挑最新鲜、便宜的蔬菜,那自然成本低、饭菜也香;可是豪华车配件往往必须从专卖店买,不能凑合,这种供应链局限直接推高食材成本。业界都知道,进口件的运费、关税加上品牌溢价,就是个大坑。
供应链这块也因车企研发投入、零部件通用度而千差万别。国产品牌和合资车在零部件通用性上占优势,因此修理便宜;反观豪华品牌,专用度高,通用少,修车成本自然翻几番。
问问你自己,买这6款车的朋友中,有没有曾为突发的维修账单吃惊过的?他们的心态咋样?是继续叫苦还是转变理念?
师傅说这些零整比数据是估算,有点夸张,但反映的确实是维修成本的体感差距。对我来说,理解这个,不仅帮我给别人提建议,也让我自己买车时少踩坑。(此前我单纯盯着性能,带批判地转念想想,这更实用。)
突然想到,那天朋友还跟我说:你车子修起来,零件跟买车差不多,真是他妈坑。这话虽粗俗,背后透露的无奈咱得感同身受。
再说个小插曲,房先生问:那些雷克萨斯质量稳,零整比高是不是捆绑了一种‘买得贵修得贵’的高端体验?没细想过的我猜,不排除品牌背后是高研发标准、严选零件造成的成本压缩空间有限,导致零部件贵,但质量好到让你基本不修的可能性。
我忍不住想象:假如车企能开放零部件供应,多一些第三方厂商介入修理市场,难道能降降价?这不就是那句老话——市场不完全竞争吗?
我翻翻相册,发现去年去修车时,那家4S店的备件仓库冷清,成百上千的零件被打包放着,不是没人买,而是客户买不起维修价格,这细节有点讽刺。
你会不会想,买车买到后期修不到合适配件,或者贵得离谱,这是不是也暗示着需要了解品牌维修成本,再做选择的背景呢?
你觉得车价和后期养车成本哪个重要?买完就啥也不管,那真是青蛙跳井;但盯着维修账单又太烦人。那你咋平衡?我倒是想听听你的故事。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