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这回,怕是真的有点慌神了。
事情的开始,看起来就像网络上又多了一场普通的汽车“硬核测评”。一个汽车博主,大手一挥,直接安排了一场理想L系列和东风柳汽乘龙重卡的“巅峰对决”——正面硬刚。这年头,做评测的哪个不追求点刺激?不搞点大场面,流量从哪来?可问题是,这位博主玩得有点太“野”了。常规操作里,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品牌纠纷,大家测试时都会心照不宣地把车标给遮了,给对方留点面子。但这位老兄呢?好家伙,不仅把理想的车标明晃晃地亮出来,还特意挑了个“国家队”选手——东风柳汽,这可是响当当的央企背景。视频一发,瞬间就在网上炸开了锅。那碰撞的画面,慢动作,多角度,冲击力十足,评论区立马就分成了好几派。有人惊呼理想的安全性,也有人开始琢磨这事儿背后是不是有点不简单。毕竟,这种指名道姓、还牵扯上央企的对撞,怎么看都透着一股不寻常的味道。
很快,风向就变了。最初关于那辆理想车架结不结实、气囊弹得快不快的技术讨论,迅速被另一种声音盖了过去。知乎上有个匿名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哪是测评,这分明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品牌暗杀。”一时间,“团伙作案”、“恶意抹黑”、“侮辱央企”的帽子满天飞。大家开始扒这个博主的老底,分析他的动机,越分析越觉得水深。这事儿就像往平静的湖里扔了颗深水炸弹,水面是理想和乘龙重卡的对撞,水面下却搅动了国产品牌之间、乃至国产品牌与某些舆论力量之间的暗流。然而,这还不是最要命的。真正让李想估计睡不着觉的,是火势从一场具体的碰撞事件,以燎原之势,烧向了整个理想的品牌形象和它的用户群体。突然之间,全网好像商量好了一样,开始大范围传播“理想车主不文明现象”。一夜之间,“中年黄毛”这个标签,就像狗皮膏药一样,死死地贴在了理想车主的脑门上。各种段子、表情包层出不穷,把理想汽车和一种特定的、带点油腻和炫耀色彩的用户画像捆绑在了一起。更有人添油加醋,说“小米是青年黄毛,死的快摩托是小青年黄毛”,仿佛开什么车,就决定了你是什么人。这招“用户画像攻击”,可比单纯讨论产品问题狠太多了。它直接动摇了理想汽车的根基——那些信任它、选择它的家庭用户。
现在摆在李想面前的,已经不是一道简单的技术题,而是一道关乎生死的公关大考。解释那次对撞?没用了,焦点已经转移。澄清车主形象?可网络上那种标签化的狂欢一旦开始,就很难停下来。当一个品牌被贴上负面标签,尤其是这种直指用户群体的标签时,杀伤力是核弹级的。它会让潜在消费者望而却步,也会让现有车主感到尴尬和被冒犯。空气仿佛都凝固了,整个理想的公关团队,估计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估计也没想到,一次看似独立的测评事件,会发酵成一场对品牌价值观和用户群体的全面围剿。原文里那位作者给出了个“以毒攻毒”的建议:让李想亲自开着自家的产品,和乘龙重卡再当众撞一次,只要赢了,一切都不是问题。这话听着极端,甚至有点像气话,但却道出了舆论场上那种“要么你死,要么我亡”的残酷逻辑。这个时候,任何温和的解释都显得苍白无力,大家等着看的,是一场更有戏剧性的“反击”。
那么,李想会怎么选呢?是选择沉默,等待风波过去?还是真的像网友建议的那样,用一场更极致的碰撞来证明自己?又或者,他还有什么我们没想到的更高明的招数来化解这场危机?这场由一次对撞引发的品牌风暴,最终会把理想汽车带向何方?这瓜,怕是还有得吃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