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半年,20家年收入超千万欧元的德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申请破产,数量激增60%以上;大众宣布在德国裁员超过35000人,部分部门裁员比例甚至超过50%。”德国汽车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欧盟严格的碳排放法规、美国的高额关税、电动化转型的技术短板,以及内部组织架构的僵化,让这个曾经的工业巨头步履维艰。然而,在中国市场,德国车企找到了新的机遇——通过与中国本土企业合作,共享电池技术突破和规模化生产优势,大众、宝马等品牌正加速本地化研发,以适应快速迭代的市场需求。机遇与挑战并存,德国汽车工业的未来,究竟将如何在全球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中重新定位自己?
哈喽大家好,欢迎收听我们的播客,我是主持人凌薇。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一位特别嘉宾陈瑞老师,陈瑞老师是一位资深汽车产业分析师,对全球汽车行业有深入的研究。大家好,我是陈瑞。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德国汽车产业的看法。好的,陈瑞老师,那咱们就直接进入主题,今天我们要聊的是关羽,德国媒体最近的一些抱怨,他们抱怨说,把中国想得太好,结果导致德国现在陷入了这样的困境。我们会聊一聊德国汽车产业现在面临的这些破产裁员和转型的压力。我们也会聊一聊美国的高关税,和德国车企的高能源成本给他们带来的困境。最后我们也会看一看德国车企是如何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市场,好的,那我们就直接开始今天的讨论。咱们先来聊第一个话题就是德国汽车产业现状的困境,咱们就开门见山,就直接来聊一聊德国车企现在到底在破产和裁员方面面临多大的压力。就最近这一两年,德国的企业破产的数量,司机增。就2024年第一到第三季度,德国企业的破产数量比去年多了22%点二。然后制造业尤其是汽车零部件的供应,这个领域是重灾区就光2024年上半年,就有20家年收入超过1000万欧元的德国的汽车零部件的供应商申请了破产,这个数量比去年多超过60%。这数字确实挺吓人的。那这些破产潮对德国的车企本身有什么直接的影响,就破产的企业不光是他们的供应商,其实在一些辅助的服务行业里面,也有很多企业撑不下去了那比如说一些物流公司、一些广告公司都倒下了,那这些其实都影响了整个德国汽车产业的一个运转,听起来,好像整个产业链都受到了波及没错,那是不是裁员和剑心也变得很普遍,对,那大众集团本身就宣布了,要在德国裁员超过35000人。然后还有说其他的,像博世柴艾夫大陆集团这些零部件巨头也都在裁员,那有的部门裁员的比例,甚至超过了50%。那还有很多公司,他们都在减少员工的工作时间,或者说降低大家的工资。所以整个德国的汽车产业现在就是笼罩在裁员和剑心的阴霾之下,德国的车企现在是不是也在面临着一些来自于外部的环境的巨大的压力。没错,你想2025年,欧盟的新的碳排放的法规要落地,那这个新车平均排放量要降到每公里93.6克,那不达标的厂商要罚到你160亿欧元。那你想想,你就算是大众丰田这种巨头,你也没有办法说,我完全扛得住,所以他们不得不去关闭一些工厂削减一些产能。那是不是电动汽车的销量也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对,那就是说,虽然说他们在国内的市场上,传统的燃油车还是稳坐头把交椅。但是电动汽车的销售占比却没有办法像他们想象的那么快的提升。那很多公司,比如说像梅赛德斯奔驰他们,都不得不去推迟他们实现电动汽车销售占比的目标。那同时,中国的本土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里面,不断的觉起那也加剧了他们的这种市场份额的争夺。所以他们真的是外面有风,里面也透不过气。好,关于德国汽车产业现状的这部分内容,咱们就先聊到这儿,休息一下马上回来。咱们来聊第二个部分,就是转型的逆风。那咱们就瑶来聊一聊,德国车企在电动化转型的过程当中,到底遇到了哪些比较棘手的问题,其实德国的车企他们在电池技术上面的短板是很明显的,那虽然说他们有像西门子这种企业在做电池的研究,但是整体的产业链,包括核心的专利这一块,他们其实都是跟中美有比较大的差距的。那比如说像瑞典的北方福特公司申请破产保护,这其实就影响了奥迪保时捷这些品牌的供应链的安全。那同时就是,电动汽车的需求在欧洲本身就增长缓慢,那再加上他们的这些电池的产能过剩,以及他们的这个回收体系又不完善,所以导致他们的转型的压力是巨大的你觉得欧美最近的一些政策的变化给德国的车企带来的具体的麻烦是什么?最直接的就是美国那边2025年开始要对欧盟的进口汽车加征高额的关税,那虽然说,后来他们又达成了一个新的协议,把关税降到了15%,但是其实德国的车企每年还是要多掏几十亿欧元的额外关税,那这直接就影响了他们的利润和市场份额。这听着确实挺压力大的,然后欧盟内部的分歧也越来越大,那一些国家是支持德国的,但是也有一些国家,他们更倾向于保护自己的本土产业,再加上一些像英国脱欧以后带来的这种贸易壁垒,那这些都导致了德国车企想瑶在欧洲统一市场去扩张变得困难重重,那他们只能把目光转向了中国和东南亚这些新兴的市场,那又带来了新的管理和文化上的一些挑战。你觉得德国的车企在电动化转型的过程当中,除了技术上的和市场上的难题之外,他们海面临哪些比较棘手的内部?管理和制度上的障碍。其实德国的大众、奔驰、宝马,他们虽然说,在表面上都在加大他们在电池和软件上面的投入。但是其实他们的研发都是非常集中于传统的制造业,比如说内燃机。那像这种电池软件这种颠覆性的技术,他们其实是投入不足的所以说创新体系好像有点跟不上节奏。没错,而且德国的这些车企他们组织架构非常的复杂,那他们在推东这种跨部门的合作的时候,就会非常的缓慢,那再加上他们的一些传统的工会他们对这种变革非常的抵制,所以导致他们整个的转型的速度被拖慢,那他们可能在一些关键的领域就会错过一些机会。那最终就会导致他们的竞争力下降。聊了这么久的转型逆风,感觉信息量不小,咱都歇会儿喝口水,待会儿继续。然后,咱们来聚焦一下第三部分,就是,德国车企为什么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市场,那他们在电东化转型的过程当中,中国市场到底给他们带来了哪些新的机会。就是中国的电动汽车市场这几年真的是爆发式的增长那德国的车企他们虽然说在国内的销量上面临着压力但是他们其实可以通过和中国本土的企业合作,然后来分享中国在电池技术上面的一些突破,以及规模化生产的一些优势。那他们就可以更快的去提升自己产品的竞争力。所以说合作和技术起手是关键。没错,那你比如说像大众集团,他们不是在中国本地建立了新的平台,然后开发了新的电池,而且他们的投资是非常的巨那同时,像宝马他们也是跟中国的科技企业合作,来开发新一代的这种智能驾驶辅助的系统。那这些都是帮助他们去适应这个市场的变化,以及满足中国消费者的一些独特的需求的一些重瑶的举措。你觉得,现在德国的车企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当中,他们还会遇到哪些比较棘手的问题。其实德国的车企他们想要在中国继续的扩张,他们不光是要面对本土的这种新能源车企的激烈的镜争。他们还要去适应中国非常快速的技术升级和产品迭代的速度那同时,中国的市场对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你如果说,你没有办法去持续的投入研发,然后没有办法去跟上这种变化的话,那你很有可能就会被这个市场淘汰。所以说挑战和机遇是并存的。没错,那中国不光是提供了技术和市场的机会,其实也提出了很多更高的要求。那德国的车企他们只有去积极的应对这些挑战,然后抓住机遇。才能够真正的在中国实现转型和升级。你觉得德国的车企在未来几年最有可能会因为中国的市场发生哪些深远的变化。我觉得,首先就是德国的车企他们会更加重视和中国本土的企业去合作,然后共同来开发新技术那就会帮助他们去提升自己的这种创新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去更好的适应中国的这种政策的变化和市场的变化所以合作和本地化会成为关键词。没错,然后随着技术的不断的升级和市场的不断的细分。德国的车企他也会在中国推出更多符合本地消费者口味的一些高端的和智能化的这种新产品那同时,就是中国市场的这种示范效应,也会让德国的其他的行业,比如说像电池,比如说像原材料,他们也会去加大在中国的一些投资,那这也会让整个德国的汽车产业的结构发生一些变革。那最终也会推动整个全球的汽车行业,往更加电动化、智能化和共享化的方向去发展。对,今天咱们聊了很多,关于德国汽车产业现在面临的一些困境,然后也聊了很多关于它们如何去适应新的市场变化。包括他们的一些转型的路径。那其实德国的汽车工业的未来,还是要看他们如何去创新,如何去合作,如何去在全球的变革当中去找到自己的新的位置。好了,那么今天的节目咱们就到这里了,然后感谢大家的收听,咱们下期再见。再见白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