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东树:新能源车为市场绝对主流 已实现从产品出海到产业能力出海

摘要:崔东树总结称,“十五五”规划期间,中国汽车年产销规模预计将达到4000万辆,汽车出口将达到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将成为市场绝对主流,智能网联技术全面普及,中国汽车产业将实现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根本性跨越。

崔东树:新能源车为市场绝对主流 已实现从产品出海到产业能力出海-有驾

ABEC2025丨第12届中国(苏州)电池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现场

电池百人会-电池网11月12日讯(常青 江苏苏州 图文直播)11月11-13日,由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ABEC组委会主办,电池网、海融网、我爱电车网、能源财经网、电池百人会联合主办的ABEC2025丨第12届中国(苏州)电池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在苏州相城举行。

本届论坛以“求新应变重塑价值——中国电池新能源产业大洗牌周期下的定力与韧性”为主题,汇聚了500+来自全球电池新能源产业链的“政、产、学、研、金、服、用”各界精英代表。与会嘉宾将通过多维度思想交锋与前沿洞察分享,共同探索新周期下的发展路径,推动价值对话与资源精准对接,共同擘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曲线,为全球电池新能源产业注入可持续的发展动能。

崔东树:新能源车为市场绝对主流 已实现从产品出海到产业能力出海-有驾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市场营销研究分会秘书长、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

12日下午,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市场营销研究分会秘书长、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在论坛上作了题为《2025年新能源车市场分析及2026年展望》的主题演讲,分享了世界汽车产业发展、中国智能电动车发展、智能电动车带动产业链变革等,电池网摘选了其部分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全球汽车产业复苏增长与新能源转型并行

崔东树讲道,世界汽车最高规模为2017年的9400万辆,未来仍有巨大发展潜力。

“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核心方向。”崔东树提到,从发展路径来看,世界新能源车从油电混动率先起步,2015年后插混和纯电动进入加速发展期。截至2025年1-9月,传统燃油车仍占全球汽车市场70.9%的份额,但新能源汽车占比已快速提升至29.1%,其中纯电动占14.8%、插混占7.5%、混动占6.9%,电动化转型趋势不可逆转。

而在新能源汽车当中,纯电动化已成为共同趋势,且中国在全球纯电动市场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份额高达64.3%,比亚迪、吉利、上汽等企业稳居全球纯电动车型销量前列。

此外,中国在世界插电混动份额表现也持续走强。在2017-2018年是在30%-50%之间的水平,2020年下降到25%,2021年中国在世界插电混动份额在33%的水平,2022年上升到56%的水平,2023年上升到69%的水平,2024年上升到79%的水平,2025年1-9月中国在世界插电混动份额达到75%的超高水平,中国在世界插电混动市场呈现超强的表现。

“2022年以来,新能源车企的崛起彻底改写了上汽、一汽、东风格局,比亚迪、奇瑞等企业成为市场新主角。”崔东树表示,2025年1-9月,比亚迪以326万辆销量领跑,奇瑞、长安等企业增速迅猛,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已进入充分化阶段。

从市场规模来看,2025年1-9月,乘用车批发新能源渗透率达53.5%,零售渗透率达57.8%,其中纯电渗透率增速尤为显著,2025年9月全国纯电渗透率已达37%,一线城市更是突破40%,上海、北京、杭州等城市成为纯电普及的先锋。

商用车领域的电动化转型同样提速,重卡、轻卡、客车成为电动化较快的细分市场。2025年1-9月,新能源商用车销量同比增长57%,其中华东、华南地区成为新能源物流车的主要市场,华北地区则是卡车电动化的重点区域。北汽福田、中国重汽、东风汽车等企业在商用车新能源领域表现突出,推动商用车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提升。

智能电动车快速发展带动全产业链变革

崔东树介绍道,智能电动车的快速发展正带动全产业链发生系统性变革,核心技术突破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

在动力电池领域,技术正朝着高充电倍率、高比能量、固态材料和热失控无感四大方向演进。4C电池正在加速上车,5C、6C电池预计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动力电池正在向高比能量的固态材料电池演进,赣锋锂业、卫蓝新能源等企业正在积极推动半固态电池上车,清陶能源、太蓝新能源、恩力动力等电池厂商也正在积极研发固态电池技术;同时,电池安全技术不断升级,热失控无感成为行业追求的安全目标。

另外,智能底盘技术迎来革新,线控制动、主动悬架和线控转向等关键子系统向纯线控和轻量化迭代,底盘域的域内融合与跨域融合趋势明显,结合车端感知、路面数据和云端算力,智能底盘实现了从硬件为主到“车路云”协同的智能化升级,大幅提升了车身自主控制能力。

近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发布,明确了中国汽车产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清晰指引。

从市场规模来看,2030年国内汽车年产销规模将达3800万辆,2035年达4000万辆,2040年达41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持续提升,2030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比达70%,2035年达80%以上,2040年达85%以上,其中BEV与PHEV的比例将逐步优化至8:2。

同时,动力电池单体形成高比能及性价比二条技术路线,液态电池逐渐向固液混合电池、全固态电池升级。全固态电池的量产应用还需重点突破材料层面的关键科学问题和产业层面的高效生产工艺/低成本化,2030年前后将可能实现全固态电池小规模量产。

此外,氢燃料电池汽车成为重要补充,2030年保有量将达50万辆以上,2035年达100万辆以上,2040年突破400万辆。传统能源汽车则全面向混合动力化转型,2030年混合动力乘用车占传统能源乘用车销量的80%,2035年传统能源乘用车实现全面混合动力化。

新能源汽车从产品出海到产业能力输出

崔东树进一步介绍,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已进入高速增长期,成为全球汽车贸易的重要增长极。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641万辆,2025年1-9月出口量已实现571万辆,同比增长21%。从出口结构来看,纯电动和插混车型表现亮眼。

“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正从1.0的产品出海、2.0的品牌及服务出海,全面进化至3.0的产业能力出海阶段。”崔东树强调,企业通过本地化生产、建立海外研发团队、整合本地供应链,深度参与国际行业标准制定,输出成熟产业链和管理经验。

崔东树也提醒道,在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链出海的过程中,会面临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不同风险。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链上的企业在出海的过程应深入了解目标市场,跟踪宏观经济宏观政策的变动;并探究大量过往案例,来把风险出现后对经营造成损失的程度降为最低。

崔东树总结称,“十五五”规划期间,中国汽车年产销规模预计将达到4000万辆,汽车出口将达到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将成为市场绝对主流,智能网联技术全面普及,中国汽车产业将实现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根本性跨越。

(以上观点根据论坛现场速记整理,未经发言者本人审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