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雷军恢复健身打卡。并称:过去一个多月,是我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
此前一个多月其个人社交媒体停止更新。
小米正经历信任危机。“专注、极致、口碑、快”的七字用在汽车行业似乎有点行不通。
交通事故后,小米汽车被接连爆出“碳纤维散热效果争议”,“性能锁(SU7 Ultra马力限制)”的问题,引发维权事件,部分车主要求退车。
“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的消息也登上热搜,引发热议:
风停了,哪吒汽车断网了,小米智驾更名了
回顾下新能源车开年以来的销售数据:
1月,终端销量78.6万辆(含出口),同比下降40%,TOP5:比亚迪,吉利,长安,特斯拉,五菱;
2月,终端销量约88万辆,TOP5:比亚迪,吉利,零跑,理想,广汽埃安;
3月,终端销量96.9万辆,同比增长44.7%,环比增长33.4%,TOP10:比亚迪,吉利,零跑,理想,广汽埃安,小鹏,小米,长城,深蓝,极氪;
4月,终端销量96.5万辆。TOP10:比亚迪,吉利,零跑,理想,小鹏,小米,深蓝,极氪,长城,问界。
目前行业的格局是:
1、头部集中化,比亚迪1-4月累计销量超过138万辆,市占率接近30%,吉利系(含极氪)紧随其后,初步形成双寡头格局;
2、全球化加速,出口辆同比增加49.6%,插混车型是海外主力,比亚迪、吉利、长城海外布局深化。
每个月的销售打榜预示着这个行业的淘汰赛正在加剧,能留在榜单才有未来。而这个榜单即使前十销量差距也在拉大。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数据是,新能源车2024年渗透率平均为47.6%,下半年持续高于50%,但是2025年一季度,渗透率降低至41.2%,部分月份甚至跌破40%。
价格战效应明显,合资品牌燃油车折扣力度空前,BBA、保时捷等豪华品牌参与降价。北方地区燃油车销量同比增幅超过20%。
此外,日系混动车也吸引了不少观望客户,2025年一季度,卡罗拉双擎,雅阁混动销量同比增长35%。
有人算过账,年行驶成本低于1万公里的用户,燃油车总成本(含保险、保养)低于同级别电车。10万元燃油轿车年均成本约为1.2万元,同级别电车(含电池衰减)达1.5万元。而三年车龄燃油车残值比电车高15%-20%。
虽然换电和充电技术不断在进步,但是续航焦虑依然未解,冬季续航缩水,排队充电问题持续存在,不少混动车主实际把车当油车在用。
此外,传统车企的护城河正在重构,传统车企供应链优势和积累的技术优势正在助力其转型。
2024年燃油车单车利润仍比电车高2000-5000元,为转型提供现金流支持。而不少新能源车企依然依靠融资续命。
如果熬过转型期,传统车企和新势力可能会出现优势反转的局面。
奇瑞董事长尹同跃近日在一档访谈中表示,有些车企胆子太大,成立不到6年推出许多车。
对于新能源车企而言,风停了,增长放缓,但竞争更激烈是必然趋势。
守好安全底线,用时间沉淀技术,或许才是制胜的关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