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的利剑,打碎了铁皮的梦想
早年低速电动车真是风头一时无两。大概在2013年左右,全国的产量已经突破百万辆,山东省的保有量也攀升到三百万多辆。那时候,市场的规模到2018年达到了峰值,放眼600亿左右,带动的产业链更是超过千亿,成千上万的小工厂忙得不可开交。价格实惠,几千块就能买到,不用考驾照也不用上牌,老人家觉得特别方便,农村和县城里随处可见它们的身影。
那几年,产量直线上升,2014年一下子翻了一倍,达到了200万辆。紧接着2015年又继续猛涨,到了2016年,像雷丁这种领头羊一年的销量就达到15万辆,占据了三成的市场份额。到2017年,全国的产销总数突破百万,而到了2018年就到达了巅峰,产量直接飙到600万辆,保有量也超过了千万。老百姓喜欢实惠的东西,买回去拉货、接孩子,街头巷尾都能听见它们嗡嗡声,成了县城里的一道风景线。
好景不长,安全隐患早就埋伏着呢。从2013年到2018年,全国发生了83万起事故,造成1.8万人死亡,伤者也达到了18.6万人。2017年,山东省低速车事故中,死亡人数占全省交通事故死者的四分之一,违法率还超过了10%。而在北京,2022年一共发生了131起亡人事故,导致138人丧命,2023年前六个月的比例也快接近10%。
这些车身铁皮薄得不要不要的,电池也快老旧了,刹车不灵光,转弯困难,雨天在坡道上滑倒算了,撞来撞去都散架了。无证驾驶占了85%,还乱闯主干道,逆行、闯红灯,隐患堆得像山一样。国家也一直盯着呢,2018年11月,多个部门联合发通知,要清理掉现存的产能,推动行业转型。山东省在12月17日出台了意见,严禁新增,考核地方责任。政策一出来,产量直接掉了,2018年底压缩到123万辆。
转眼到了2021年6月,工信部出台了个征求意见稿,把低速车归入纯电动乘用车的范畴。还得经过碰撞测试,装上ABS系统,拿到合格证才能上牌。这些小厂子哪扛得住啊?几千万的测试费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结果呢,2020年的产量还到达了71万辆,可到了2021年一下子就跌到32万辆。厂子关门大吉,仓库里堆满了货,工人们也都散伙了。
北京七月五部门联手发通知,过渡期直至2023年底,要求在此之前得全部退出市场。安徽芜湖在四月十五日划定了严管路段,江苏还修订了条例,明令禁止销售不合规的车辆。河南南阳在十一月二十日发生一起事故,一辆车逆行撞人还拖行致死,司机清楚全责而且没有证件。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23年,相关案件已经积累了2608起,2019年达到高峰后虽有些下滑,但安全隐患依旧未除。政策的高压打击下,那些没有证件、无资质的小作坊受到了沉重打击,元气大伤,市场上的份额大幅缩水,转型变得更艰难。
第一刀下得准,硬生生打碎了铁皮外壳下那野蛮生长的势头。国家监管这么严,都是为了安全着想。低速车从模糊地带被拉回正规轨道,产量直接减半,虽然还剩上千万辆,但清退的箭已经悬在弦上。山东、河南、河北这地方,执法队伍进村查工厂,禁止新增产能,考核也和这个挂钩。
2022年北京的亡人事故数据让大家紧绷神弦,政策也跟着加码。虽然短期内民众可能觉得不便,但从长远来看,道路更通畅,安全也更有保障。这样一来,县城街头那乱窜的小车少了不少,隐患也减轻了,市容秩序看上去更规矩了点。
市场的大潮汹涌澎湃,冲刷掉了那些慢速的阴影。
政策刚刚公布,市场的浪头就紧跟着奔涌而来。2020年7月,五菱宏光MINI EV亮相,起价2.88万元,车身全封闭,续航120公里,ABS配备齐全,上牌和保险一应搞定。县城里新开的4S店一开门,就排起了长龙似的订单。
2020年,销量达到11.28万辆,2021年甚至超过了特斯拉,到了2022年达到了55.4万辆,2023年还在持续冲刺,累计到2024年12月已经突破140万辆。2024年推出了四门版,销量再次上涨,预计到2025年2月家族总销量能达150万辆。越南在2023年也上市,预订订单已经破千。这款车不仅便宜,还挺安全,空调和续航都拉满,压制低速货车无压力。
比起以前那老土的低速车,哪个不显得陈旧啊?车身铁皮漏风,电池还用铅酸,雨天一打滑就跑偏,撞了还能变形。反观MINI EV,密封做得扎实,转弯稳稳的,就算高速跑着也不晃。老人试驾一圈后,旧车上满满的锈迹斑斑,而新车仪表亮堂得很。两者的销量差距还挺大的,低速车从曾经的神话跌到谷底,2021年之后份额逐渐缩减,2022年A00级纯电占比也跌到25%了。
雷丁推出了芒果微型车,起价3万出头,不过节奏有点跟不上。如今市场的浪潮里,合规的车抢先占据了阵地,那些低速车的日子也逐渐过去了。这个产业的蛋糕有千亿规模,留给正规企业的空间越来越大,像五菱这样的品牌打得风生水起,出口订单也持续火爆,欧美市场的订单高峰期到了。
低速车厂商转型碰到不少困难,价格战打得你死我活,劣质产品还在市场上抢占一席之地。自从2018年以后,企业们都在拼命自救,有的转向锂电池产业,有的试着出口海外,不过在国内市场就冷冷清清。到2021年,整个市场规模达到168亿元,预计到2028年能涨到175亿元,但实际能上路的车辆可能也就超千万,牌照难拿,门槛依然高。
出口占了大部分,比重挺高,欧洲和亚太市场表现亮眼,美国沃尔玛也开始大量采购,2024年涛涛车预计营收29亿,市场份额达8.4%。国内方面,清退行动加快,北京已经禁止主干道上面使用,安徽合肥也加强了街头查处。大概八百多家厂商纷纷退出市场,工厂都变成了空壳,库存压力也很大。中小企业都很苦恼,成本不高,维护也方便,在海外市场挺受欢迎,可是在国内却渐渐遇冷。
这股巨浪不仅淹没了影子,也冲走了一批小厂的野路子。国家推新能源,补贴都向正规车偏倾,低速车则在灰色地带游走,终究难以抗衡市场的自然规律。县城里的百姓转头买MINI,体验空调不漏风,停车也更稳妥。低速车从街上满满跑到角落,销量一路下滑,过去的神话变成了回忆。虽然不断喊着转型,但遇到大风,多数厂商都栽了跟头。这市场操作,干脆利索,带动产业升级,安全和品质的地位也逐步提升。
整顿浪潮一波接着一波,彻底扫除那些乱象的局面。
第三轮行动聚焦治安整顿,2023年多地掀起整治热潮,北京的过渡期也告一段落。到2024年1月1号起,违规三四轮一律禁上路、禁止停车,违者可是要处罚的。安徽、江苏都开始跟进,湖南、安徽、上海也都在2024年的新政策中做出了安排。巡逻力量加强,路障设立更加频繁,回收平台正式上线,扫码拆解操作逐步推广。铁皮被切割,电池都被拆除,整个治理行动持续推进中。
河南村队去户劝退,江苏苏州限制超标生产。芜湖对路标志加紧管理,民警在雨中记录违章情况。自11月起,全国范围加快整治步伐,上海、安徽、福建等地都加强了监管力度。重庆也在2024年9月23日发出通告,进一步强化管理,开州区则计划到2025年2月8日进行详细解读。
事故记录一再攀升,2017年河南一名女教师在路上被撞身亡,引起广泛关注。全国类似事件达到83万起,逐年递增,85%没有驾驶证。北京市2023年数据显示,85%的司机未接受驾驶培训,而南阳一起案件涉及民事调解与刑事审判同步进行。整治范围不仅限于道路,还包括生产和销售环节,山东在2018年就明令禁止新增相关企业。到2025年5月,网友反映乱象多,多个部门联手打击,限行与报废措施同步推进。无锡在3月开通助老出租车站,宿迁黄河社区也启用打车点,内容是为了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
雷丁在2023年5月提交破产申请,案号为鲁0725破申1号,去年涉及百起民事案,执行金额超过4000万。工厂门上锁,机器也都尘封无用。到2024年2月,重整申请被正式受理,4月做出了裁定,不过产业恢复确实有难度。
在2025年3月21日宣布下半年会推出A50微车平台,计划年内推出多款车型,不过还是逃不掉“老头乐”这个标签。野马汽车在2023年7月被提起破产申请,雷丁收购四年之后就崩了。拿到32亿融资,喊着到2025年卖出100万辆新能源车,可实际上看起来挺骨感的。
风暴过去,把乱象一扫而空,保有量虽然还剩千万,但乡村地区的主要车辆逐渐减少。到2025年1月的村庄调研显示,四轮车占比达56%,苏鲁豫皖冀辽等地的调研中,老人和宝妈依然是首要使用者。政策上采取疏导结合,放宽路权,改善健康条件,配合工信、公安等部门共同推进。两会前的中小企业座谈会提出,建议制定国家标准,比如D照的驾驶和乘坐限制、80岁以上不得驾驶。出口平台方面,要对标欧美国家,降低贸易壁垒。要避免把交通产业搞得乱七八糟,着力化解各种矛盾。
这场风暴结束了老头乐的乱象,国家的态度很稳,既重视安全也看重民生。县城的道路变得干净利落,新能源车逐渐弥补空缺,A00市场进入2.0时代。到2025年2月,MINI四门售价4.48万,快充时间缩短到35分钟,销量达到2.8万辆,7个月中稳居第一。全球微型车的市场渗透率达到65%,低速车辆减少,新能源发展迅猛。消费者更注重品质,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铁盒时代终于划上句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