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一家上个季度还赚着28亿元利润的车企,这个季度竟会栽在一款“冠军车型”上? 2025年11月26日,理想汽车公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净亏损6.24亿元。 而恰恰就在这个亏损的季度,其纯电MPV理想MEGA还斩获了“三季度50万元以上纯电动车销量冠军”。 正是这款“冠军”车型的主动召回,直接吞噬了超过11亿元利润,导致毛利率暴跌。 这种戏剧性的反差,赤裸裸地揭示了理想汽车在从增程式迈向纯电赛道时,所付出的惨痛代价。
理想汽车的三季度成绩单,看起来确实有点扎心。 营收274亿元,比起去年同期的火热场面,缩水了超过三分之一,同比下滑36.2%。
更关键的是,公司的赚钱能力出现了大问题。 去年同期还能净赚28亿元,今年三季度直接变成了净亏损6.24亿元。 这一来一回,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
仔细看数据,车子卖得少了是最直接的原因。 整个三季度,理想只交付了93,211辆车,和去年相比暴跌了39%。 这已经是连续第二个季度交付量没摸到10万辆的门槛了。 要知道,去年第四季度可是卖了接近16万辆的。
问题出在哪儿? 曾经作为顶梁柱的增程式SUV系列,比如L7、L8、L9,现在的日子没那么好过了。 市场竞争太激烈了,比亚迪、问界这些对手都在拼命抢市场,价格战打得飞起,理想的传统优势市场被不断挤压。
不过,真正给财务数据“捅了一刀”的,是理想MEGA的召回事件。 10月底,理想汽车主动召回了11411辆MEGA,要更换冷却液、动力电池等部件,原因是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可能带来风险。 这笔一次性开支巨大,预估成本高达约11.13亿元。
这笔钱一算进去,整个公司的毛利率就扛不住了。 三季度整体毛利率只有16.3%,车辆毛利率更是降到15.5%。
管理层说了,要是没有MEGA召回这事,毛利率本可以保持在20.4%的相对健康水平。 这么一看,召回这件事 alone,就差不多拉低了4个百分点的毛利率。
当然,理想汽车手里还是有牌的,而且牌面看起来不算差。 最让人眼馋的就是那接近千亿的现金储备,截至三季度末有989亿元趴在账上。 这保证了公司就算短期亏钱,也有足够的底气继续搞研发、建网络。
说到研发,理想是真舍得花钱。 三季度研发费用砸下去30亿元,全年预计要投120亿元,其中一半,也就是60亿,都押宝在人工智能上。
他们自研的VLA司机大模型,10月份的月度使用率据说达到了91%,用户渗透率在行业里算是高的。 这是理想想在智能化上和其他车企拉开差距的关键一步。
转型的希望主要寄托在纯电新车上。 理想i8和i6这两款纯电SUV,目前总的订单量已经突破了10万辆大关。 特别是9月才发布的理想i6,起售价24.98万元,明显是冲着走量去的,想打开更大众的市场。
公司现在正忙着和供应链伙伴一起解决产能瓶颈,争取尽快把订单变成实实在在的交付量。 这款车能不能成功,对理想的纯电战略至关重要。
回顾8月份,理想对i8的销售策略做过一次紧急调整,取消了低配版,全系统一配置和售价,号称“听大家劝”,目的就是强化性价比,应对像蔚来乐道L90这类竞争对手的冲击。 这反映出理想在纯电赛道开局不顺后,正在积极调整打法。
但是,眼前的挑战还是非常严峻。 对于接下来的第四季度,理想自己给出的预期也很保守:交付量预计在10万到11万辆之间,营收大概在265亿到292亿元。
这个数字不仅比去年同期要下降三四成,也远低于市场原先的预期。 这意味着,理想的销量和收入下滑趋势,短期内可能还刹不住车。
另一方面,现金流的情况也亮起了红灯。 三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是负的74亿元,自由现金流更是负的89亿元。
对比一下,去年同期这两项都是巨大的正数。 钱主要花哪儿了? 一方面是卖车收回来的钱少了,另一方面是为了生产纯电新车型,囤积了大量存货,现金支出大增。 虽然家底厚,但现金持续流出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回过头看,理想汽车在2023年凭借增程式路线刚刚实现了全年盈利过百亿的历史性突破,成为继特斯拉、比亚迪之后全球第三家实现盈利的新能源车企。
没想到仅仅一年后,在向纯电转型的关键节点上,就遭遇了如此剧烈的业绩波动。 从二季度还盈利11亿元,到三季度突然亏损,这个弯转得有点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