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摩托越南败走,不是日本太强,竟是自己从80%市场跌到1%!

今日,咱们得聊一段让人心头五味杂陈的往事。

三十年前,越南的街头巷尾,几乎成了中国摩托车的“主场”。

那时的市场占有率,高达八成,这数据,放在如今的任何一个行业,都堪称“神话”。

中国摩托越南败走,不是日本太强,竟是自己从80%市场跌到1%!-有驾

可谁能想到,短短二十载光景,这“神话”就成了“泡影”,市场份额跌至不足一成,简直是断崖式下跌。

日本品牌依然健在,为何能将咱们这位曾经的“霸主”逼至绝境?

这其中,究竟是谁,种下了今日的苦果?

回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越南的交通格局,远未被汽车普及。

狭长的国土,有限的基建,使得摩托车成为民众赖以生存的代步工具。

中国摩托越南败走,不是日本太强,竟是自己从80%市场跌到1%!-有驾

彼时,日系品牌如本田、雅马哈,凭借其精湛的制造工艺和可靠的品质,稳稳占据着市场的高地。

然而,高昂的价格,如同横亘在民众与座驾之间的一道鸿沟。

一辆100cc的日系摩托,标价两千一百美元,以当时的越南经济水平,这已是巨额财富的象征,寻常百姓望而却步,正如古语所云:“可望而不可即。”

就在这价格的阴影笼下,中国摩托车品牌如同一道曙光,适时地闯入了越南市场。

我们带来的,是“性价比”的极致。

七百美元,就能拥有一辆造型尚可、性能无虞的摩托车。

中国摩托越南败走,不是日本太强,竟是自己从80%市场跌到1%!-有驾

这对于渴望便捷出行的越南大众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

2002年,中国摩托车在越南的出口额达到了惊人的19.2亿,市场份额更是从无到有,直冲80%!

那时的景象,好似《诗经》所描绘的“硕人其颀,衣锦华身”,尽显“中国制造”的强大生命力。

日系品牌试图以价格战应对,但面对我们“成本优化”后的绝对优势,终究是黯然退场。

然而,好景不长。

曾经如日中天的中国品牌,在越南市场的地位,却如秋日落叶般,迅速凋零。

中国摩托越南败走,不是日本太强,竟是自己从80%市场跌到1%!-有驾

到了2016年,越南摩托车市场总销量高达310万辆,但中国品牌的份额,却只剩下不足1%。

而曾经黯然离场的日系品牌,本田和雅马哈,则以69%和25%的市场份额,再次主导了市场。

这巨大的落差,不禁让人扼腕叹息。

细究其因,并非日系品牌技高一筹,而是我们自身埋下了隐患。

“价格战”如同一把双刃剑,它能助你迅速打开市场,却也可能让你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当国内近80个中国摩托车品牌涌入越南,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价格战愈演愈烈。

中国摩托越南败走,不是日本太强,竟是自己从80%市场跌到1%!-有驾

据说,高峰时期,摩托车价格几乎每月都在下跌70美元!

消费者固然得到了短暂的实惠,但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压低成本。

这成本的压缩,首先就体现在了零部件的质量上。

当零部件的成本已无下降空间,便只能从制造材料上“动手脚”。

于是,那一时期,中国摩托车的质量问题层出不穷。

中国摩托越南败走,不是日本太强,竟是自己从80%市场跌到1%!-有驾

原本一台摩托车,应能稳定运行七八年,可那时,在中国品牌摩托车上,三年就得大修,五年便可能彻底报废。

这种“短命”的品质,即便价格再低廉,也难以打动消费者。

更令人痛心的是,2004年,一则因国产摩托车车架断裂导致越南民众重伤的新闻,如同一记重锤,狠狠砸碎了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信任。

越南媒体的广泛报道,不仅损害了中国摩托车品牌的声誉,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人海外形象。

这一事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随着越南经济的发展,民众购买力提升,日系品牌的高昂价格,虽然仍是压力,但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奢望。

中国摩托越南败走,不是日本太强,竟是自己从80%市场跌到1%!-有驾

于是,他们纷纷将目光重新投向了日系品牌,市场份额的此消彼长,也由此而来。

事实上,除了价格战的恶果,我们在售后服务和产品更新换代上的滞后,也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

日系品牌即使在市场份额下滑之际,也未曾放弃对售后网络的建设和维护,维修网点从不到100家,硬是拓展到300家,这种“服务到底”的承诺,赢得了消费者的长期信赖。

而我们的一些品牌,却往往是“一锤子买卖”,车一卖出去,便鲜少顾及消费者体验,自然难以赢得回头客。

技术革新与市场趋势的脱节,更是致命一击。

长期模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车型,忽视了消费者对新技术的追求,对产品性能、骑行体验、燃油经济性的改进也显得力不从心。

中国摩托越南败走,不是日本太强,竟是自己从80%市场跌到1%!-有驾

如今,越南政策的风向也在转变,例如胡志明市即将禁行燃油摩托车。

那些能够提前洞察并布局新能源领域的企业,如雅迪在越南北江设立工厂,针对当地气候研发防水电池,无疑抓住了未来发展的先机。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当产品质量出现严重问题,即便价格再低廉,也无法挽回流失的市场。

价格,依然可以是我们重要的优势,但前提是,必须建立在可靠的品质之上,才能真正展现出“高性价比”的魅力。

回头来看,这场“败走越南”的战役,并非因为对手有多强大,而是我们自身在战略、品质、服务以及对市场变化的敏锐度上,出现了严重的偏差。

正如《孙子兵法》所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不仅要了解对手,更要深刻认识自身。

从这场经历中汲取的教训,是宝贵的财富,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市场份额的同时,更要注重品牌的长远发展,以匠心铸就品质,以服务赢得口碑,才能真正让“中国制造”在世界的舞台上,赢得应有的尊重与地位。

这不仅是对越南市场的反思,更是对中国制造未来走向的深刻启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