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那天,我刚走到会展中心门口,看到一排排展车灯光早已亮起来。空气中带点润湿的味道,像快要下雨前的预感,迷糊中还以为跟拍电影的场景一样。然后碰到一位同行的朋友,他一边递给我一瓶矿泉水,一边笑:你觉得今年的车展,有没有点不一样?我其实还没琢磨透,但心里隐隐觉得,这次展的规模,至少比去年大了两三成——真难说,估算可能是8万平方米展览面积(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感觉比我预期的还精彩。
车展一开,第一眼当然被那些豪华车吸引。我们走到奔驰展台,旁边一名销售随口说:这款新E级,不光外观更运动,还加了个自动漂移辅助。我心里暗想:哎,这手法挺常见的,都是标配补贴广告套路。认真看了半天,发现它的前悬挂调校得硬了点儿,像踩在弹簧上的感觉,比上一代更稳。然后旁边有人问:你觉得这车会卖得好吗?我有点犹豫,毕竟国内豪华市场,价格和品牌忠诚度都要考虑。
这让我想到一个小细节——其实我刚才翻了下我的笔记,里面记录了今年展出的新能源车型比例大概超过50%,估算是样本少,但体感是真的高。特别是那些SUV和跨界车,挂着绿色科技牌子,很多还带点未来感的炫彩涂装。跟我之前调研的市场趋势一致——绿色低碳逐渐成为主流,车企好像都在竞相展示自己在节能和智能方面的新玩法。
说到这里,突然想到一个疑问:这批新车里,能真正实现零排放,是不是就意味着油耗自然会下降?估算一下,普通燃油车平均百公里油耗在8升左右,千元左右一升,油钱一年算下来大概3000多块(这段以体感数据为准),新能源车可能能省点油钱,但充电成本怎样?那才是硬考验。
我还记得我刚才看那台比亚迪汉"展车时,工作人员说:这款续航可达650公里。我心想:650公里,得怎么开才能跑到?去年试驾的感受那次,电池容量差不多是75度(样本有限),用普通家庭用电插座充一次大概充满(估算偏保守),价格可能在300块左右,按实际电价来看,百公里油钱还能省几块钱,整体用电成本其实还挺低。结果初步看来,充电基础设施的普及,才是真正的瓶颈吧。
突然我又想到:这是我多年在行业里总结的一个微感,其实供应链稳定性很像生活中的一场大厨房火锅。零件就是食材,比如电池、芯片,不稳定就像食材不新鲜,供应链一踩雷,车企就等炖料——车迟迟不能满员出炉。这个链条长,细节多,很多时候一两个环节出问题,整锅也可能泡汤。我身边朋友打趣:你说这些供应链,又不是只卖车,像是后厨里的厨师一样,厨艺差点还受不了?我笑:你别看我们讲得天花乱坠,实操差别其实挺明显的,比如一辆车的动力总成零件,比如底盘调校,能不用心点就差了个档次,尤其是换代周期快,不核算,车企一到换发了硬件的升级期,供应链的压力就特别大。
回头想想,像我自己开车也有个简单的微计算。比如一辆普通家用车,百公里成本大概是8块油费加上折旧,油便宜点,油耗低点,可能每百公里6块钱左右(这是我随便算的小算),但新能源车的充电桩不够普及,实际上用电的成本还得算上基础设施的投资。你难免会想到:那充电要花多少时间?如果在高速路上赶了好几小时,充电岂不是一件折磨人的事。
这次车展上我还遇到一对夫妻——女的问:这个智能辅助怎么用呀?男的插话:都说的天花乱坠,但你真的信得过自动驾驶吗?我当时心想:这问题真经典。其实我对自动驾驶还没定论,毕竟,虚拟的虚拟,难免会遇上算法漏洞,比如碰到突发情况,车辆反应慢了几秒——这点,就像高速路上突遇横穿的狗,谁能保证一秒反应都绝对安全。
我自我更正一点:前面说自动辅助像天衣无缝,其实不太敢这么讲。实际上,完全自动驾驶的成熟,还得再等两三年。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其实我更关心的,是日常用车的舒适性和可修性。如果某个零件坏了,修起来是不是麻烦?这也是我一直在关心的问题。有次朋友修车,他说:这新款发动机,拆装复杂,得等几天。我还在想:这就是技术水准不同造成的差别。
能留个疑问给你吗?你会不会觉得,未来的车其实离得挺近的,随时能按键变出一个新世界,可实际上可能比想象中还笨。你说,真正的智能,是不是也得像生活中那样,靠点人情味和经验来弥补技术的盲区?像我跟修理工聊天,他说:这辆车每次开不到两年就要换,东西自己也没搞懂,真心繁琐。我心想:这是机械社会的小剖面啊。
说到这,我想留个悬念——你觉得,下一款爆款会是哪个品牌的碳中和新车?还是说,大家心里都知道,好车还是要时间和钱包共同作用的事。可我此刻站在展馆中,手里还握着那份品牌资料,一不小心感受到一种未来感,这种也许就是每天摸索平衡的过程吧。
——这个车展,除了科技、数据,还是一场人的游戏。有时候,期待下一次遇到的那个他/她,会不会就在展馆的某个角落,偷偷欣赏一款概念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