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现在买车比以前麻烦多了。尤其是看这些爆火的车型,似乎都像踩了快进键一样。你看,三代ES8刚试驾量10天就冲到十五万次,日均一万五,听着就像是打了鸡血似的。这份火爆,估算的样本还少,可能实际还要高点(体感不确定),但确实震撼。
昨天去4S店,看那边销售跟我说:你知道吗?这车试驾预约排到了后门外,得提前一天预约,还不一定能得到时间。我那天刚好看到有人在等试驾安排,感觉这车就像突然变成了众神召唤的神器。我心里在想,这背后真有那么牛?也许这就是流量红利吧?(这段先按下不表)其实我也想,能不能只是热度带来的短暂泡沫,能转化成真正的销量。
你知道国内自主品牌的爆款不在少数,但能像三代ES8这样持续高转化,是真的难得。它的对比也挺明显的——比如我试过和理想L8比。空间方面,ES8的3030mm轴距真不是盖的,坐进去一家大小都不挤。而理想L8呢,空间就不给力,虽然外在漂亮,但实际用起来会觉得矮一点。这是不是简单的制造工艺差别?其实我觉得,最核心还是研发和供应链的博弈。你看,ES8用的芯片速率和电池组都比较成熟,供应链的稳定性直接影响交付。就像拼装家具一样,零部件一旦没跟上,整件车就做不好。你会不会觉得,很多车的魔咒其实归根于供应链的差异?
要说这车到底有多超值,我得算算成本。按目前售价,降价10万,单车利润可能就少了点(估算/体感不确定),但销售量冲上去后,规模化的好处就开始显现。心算一句:每辆车批发成本控在20万(含电池、零件),提价空间有限,靠量取胜。这个策略其实不新鲜,就像卖水果,少赚点但卖得快。
之前我在论坛看到有人问:车太大,家里人少还要不要买?其实我个人觉得,这一点取决于用场。如果真是三口之家,车内空间过大反而变成麻烦,占用停车位多,停车难度也升高。但我倒觉得,留空间不是坏事,尤其是这种车还能拉个全家出行。再者,很多时候空间用在应急上,比方说全家出门还带上老婆一顿大购物。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车大虽好,但实际操控体验如何?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在试驾过程中,尤其是在狭窄停车场,二排座椅的零重力设计确实让人舒服。可是这智能掉头功能是不是有点便利到极致会很依赖呢?实际应用中会不会出现误操作?这是个疑问吧。
我其实还会疑问:就算试驾热度这么高,交付能不能跟上?很多车型,像米家SU7、蔚来YU7,都出现过订单排到50周的尴尬。想想,等半年后才能提车,真是等得我心都凉了。但我觉得,蔚来应该早做了产能布局,确保趋势不会变烂尾。这就像面包师提前准备好面团,不然一急就发不出面。
其实我还觉得,所谓的降价是不是在降质?不少人持有这样的疑问,但实际上,价格调整后带来的性价比提升,让很多家庭用户心动。你是不是觉得,现在的汽车品牌调性越来越像家具店,看着便宜、实在、用得顺手。其实这个时代,车不再是圈地自萌的豪门专属,而是更接地气的生活工具。
说到这里,也让我问一句:你会不会觉得,未来的车,还是要靠真实体验积累口碑?毕竟,试驾、交付这些场景才是最实在的。试想,一个家庭子女多,喜欢长途旅行的用户,是否会因为尺寸大,操控不便而放弃?还是说:用场景决定一切?我自己也在琢磨,怎么用最简单的办法,让用户感受到真——比如挂在车库墙上的那张试驾记录卡,是不是也是一种印象?
其实我一直觉得,汽车的试驾热潮,不只是数据上的突破,还是一种心理暗示:这车很火,说明有人买,我也要试试。再加上,现场的销售推销还挺有一套,很多人都被试完就锁单。你猜,难不成这真的就是引导购买的套路?但我相信,用户的购买意愿最终还是建立在真实感受上。
话说回来,这个市场也很微妙。你觉得——当爆款变得普遍,真正能持续火的,还剩多少?我就担心,官方数据是假的努力,能不能真正承受住市场的检验。毕竟,汽车是大件,安全性、耐用性、售后都得过硬。否则,一时爆红也就是过眼云烟。
也许,这才是我没有细想过的点吧——:这个爆款的背后,是不是已经潜藏了行业变革的信号?或者只是一个短期的烟火而已?……
最让我在意的,不只是试驾量,而是真正流到用户手里的,究竟是怎样的体验。我在家角落的折叠椅上想:有一天,车的空间、智能、成本都变得家常便饭时,谁还能用这些爆款留下记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