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8日早上六点半,辰小姐靠在方向盘上打了个哈欠,天还黑着,她刷了两遍小红书,才敢发动那辆满电自信的纯电SUV,导航说650公里,满电显示810,谁信啊,不过她信了。
“今天咱就不堵车!”她发微信给家里,语气里带着一点胜利的意思,手机电量93%,车子100%,人也差不多,湖北的天边泛起鱼肚白,辰小姐想象晚上七点能吃到家里的藕汤,结果完全是自己骗自己。
十点零五分,车程一百七十公里,续航显示340,辰小姐开到高速服务区,前方十二根充电桩,像被施了魔法,队伍弯弯曲曲,蔓延到洗手间门口,什么蔚来、比亚迪、小鹏、理想,牌照都混着停,剩下的只有“等待”二字。
“你等多久了?”她问队尾一位大哥,大哥戴着口罩,手机里充电App界面反复刷新,看也不看她,闷声说了句:“快三小时,前面还有五辆。”辰小姐心里咯噔一下,想着临走前妈妈说“早点回来”,这会儿八成在老家群里问:怎么还不到家?
队里有个年轻人绕着车转圈,鞋带松开了没注意,脚下踩到充电线差点摔倒,旁边有人偷偷笑,气氛又沉默空气里全是电池焦虑的味道,一种“出门靠运气”的无力感。
等了快到下午一点,轮到辰小姐插枪,操作面板上弹出“设备短暂故障”,一分钟后又恢复,“这桩子三年多了,老化得厉害,假期都这样”,旁边一位老司机说,辰小姐一边盯着电量,一边刷朋友圈,看到有人晒油车加油五分钟搞定,她心里不是滋味。
一小时十五分钟充了百分之七十,充电桩的风扇声音像喘不过气,辰小姐上厕所回来,才发现导航提示自己走错了出口,顺着错误的路标,多开了四十五公里,车里导航和现实的差距,就是一场“谁更懵”的比赛。
凌晨一点,辰小姐终于到家,仪表盘剩下百分之五,导航里程数比计划多了七十公里,家里人没等,她自己在厨房喝了口凉水,手机弹出今日步数,只有四千步,心里却像跑了马拉松。
“新能源到底图个啥?”她自言自语,打开社交平台,发现京哈、沪渝、广深高速上全是类似的吐槽,有人晒出凌晨三点还在服务区排队、有人发车内开着空调睡觉的照片,评论区有句“谁堵谁知道”,字字戳心。
2025年国庆节前后,国家电网出了一组数据:节假日服务区充电桩需求暴涨三倍,平均等待时间两小时起步,某江苏服务区每天凌晨五点,二十个桩前排队的新能源车已经接近四十辆,燃油车位却闲着,谁也没想到,停车难和充电难并存,明明都是车,待遇天差地别。
采访到一位运维师傅,他穿着反光背心,凌晨两点还在检查桩子,他说“桩子平常一个月赚不了几百,节假日全靠补贴撑着,三年设备维修得靠抢救,哪敢全新换”,他递给我一根烟,自己没抽,只是叹气。
充电桩技术也在试水,有些地方装了磁悬浮快充,宣传说快一倍,实际体验得先看车子支不支持,适配不适配,像是高配手机才用得上的功能,普通人只能远观。
车企说要做小型化储能,提升真实续航,2026年量产,听起来挺美,但2025年的国庆已经让人吃尽苦头,这种“明年见”的承诺,谁还敢信?
交通运输部数据摆着:今年9月到10月,高速服务区充电桩报修量同比去年多了45%,大部分问题是老化、功率不稳、软件卡死,维修单一天能排出三页,工程师说,“有时候修的比用的还多,节假日是噩梦”。
我问辰小姐,下次还开新能源回家吗?她摇头苦笑,说返程租了油车,“贵点就贵点,至少能睡个安稳觉”,她说这句话时,身后的充电桩还在亮着红灯,像个熬夜的保安。
新能源车的未来到底靠什么?表面看是桩数、技术、补贴,仔细想还是用户的信心,等和被等的博弈,成了2025年高速公路最荒诞的风景。
也许,某个黄昏,服务区排队的电车还会哀怨地看着远方,盼着下一次不用再赌运气,但谁能保证——今年的教训,明年不会重演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