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级石阶悬于云海之上,一辆SUV正向天门山“天梯”发起攀爬挑战。镜头推近,动力全开,车轮咬住湿滑台阶。突然,防护绳缠上右轮,车身失控下滑,撞击声中,数米护栏应声断裂。这不是电影特技,而是2025年11月12日发生在张家界的真实一幕——奇瑞风云X3L极限测试意外。
没有人员伤亡,但公众的信任却被撞出裂痕。
这场原计划展示“国产硬派越野实力”的测试,因安全装置脱落而功亏一篑。奇瑞次日致歉,承认风险预判不足,承诺赔偿修复。可舆论并未因此平息。微博话题#我们要的是一辆能爬天梯的汽车吗#阅读量破3亿,知乎热帖直指:“汽车不是杂技演员。”一场技术验证,为何演变为品牌信任危机?
答案不在车轮之下,而在人心之上。
公众的愤怒,表面指向一次失败的测试,实则积压着对“极限营销”泛滥的长期不满。近年来,车企热衷于制造“视觉奇观”:撞翻重卡、枪击电池、穿越无人区……这些测试被精心剪辑成短视频,在算法推送下迅速引爆流量。可当技术展示沦为表演,观众开始质疑:我们看到的,是真实性能,还是情绪操控?奇瑞选择在游客如织的天门山清场测试,将公共空间变为品牌秀场,正是这种“流量至上”逻辑的极致体现。
更深层的裂痕,在于风险感知的错位。企业视极限测试为技术自信的宣言,公众却将其解读为对安全底线的试探。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高风险产品的信任,建立在“可控性”与“责任意识”之上。而当测试脱离日常场景,变成一场可能危及公共设施的冒险,公众的风险警报便被拉响。一句“未造成人员伤亡”的声明,无法平息对“如果下次呢?”的普遍忧虑。信任的崩塌,往往始于一次对细节的轻视。
有人辩称,极限测试本就是验证边界的必要手段。此言不假,但方式决定性质。懂车帝连续四年开展标准化冬夏测,覆盖近4000款车型,因透明、系统、可重复,成为行业参照。反观部分车企,测试参数不公开、场景设计夸张、结果解释权独揽,甚至依赖第三方机构“背书”来增强可信度——可当权威也被卷入营销叙事,公信力便随之稀释。真正的技术自信,从不需要惊险镜头来证明。
奇瑞的致歉,是危机应对的开始,而非信任重建的终点。要弥合这场心理落差,企业必须重新定义“技术沟通”的边界:少一些表演,多一些透明;少一些热搜,多一些扎实。捷豹路虎用十年投入青少年驾驶教育,宝马深耕非遗保护,这些“无声的行动”,比任何一次极限挑战更能沉淀品牌价值。
技术可以征服天梯,但唯有敬畏,才能赢得人心。
当一辆车试图冲向云霄时,请先确认,它没有推倒人们心中那道信任的护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