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特斯拉调整美国生产策略,因为政策变化,导致必须加快供应链本地化进程,尤其是关于中国产零部件,美国强制性法规推动调整,公司不得不提前停止中国产采购,逐步淘汰现有库存,全部流程定下最后期限,计划在2025年11月完成全面替换,由此可见,这并非企业自发举措,而是合规压力倒逼出现的新趋势。
驱动因素主要有三个,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于2024年执行,直接取消用中国电池的电动车补贴,补助额高达7500美元,而且2025年标准收紧,对电池原料如锂、钴、石墨要求极严,只要环节中有中国加工,便列入违规名单,比如宁德时代、比亚迪已被明确限制,因此,特斯拉供应链若不优化,必将丧失市场竞争力,其次还有关税增加的不利影响,由于美国对中国产电动车、电池及芯片加征关税,所以产品成本上升,价格随之拉高,消费需求受到严重压制,利润层层缩水,中国也收紧了关键材料出口管控,如稀土、石墨一类,提高断供风险,对企业全球布局形成要挟,在多方压力下,特斯拉别无选择,只能全面应对。
面对挑战,企业选择近岸生产模式,这意味着,将原有中国供应商迁移墨西哥新莱昂州建厂,因此既可满足北美自贸区政策,又能借助地理优势降低物流成本,政治风险也同步降低,理论上是理想路径,但现实操作难度极高,多项细节亟待解决。
汽车行业变局不断,特斯拉并非唯一调整者,比如通用汽车决心更大,已向数千供应商下达硬性指令,2027年前清除所有中国制造零部件,福特公司虽未公开表态,但内部已着手评估计划,可见全行业已从以往效率至上、成本优先转向规避地缘政治风险,全球供应链逻辑发生根本转折。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在美企图逐步脱离中国产品,不过在中国市场,则高度依赖本地采购模式,上海超级工厂供应全为本土企业,例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产能、利润均居全球领先,不过今年十月数据显示,产量锐减三成,销量也掉近10%,由此来特斯拉在中国遭遇激烈竞争,因为比亚迪等国产品牌不但价格更低,而且车型迭代更快,市场份额不断流失,企业盈利能力承压。
这种两面受限的格局,使公司陷入战略难题,因为在美国,若不能减少中国元素,补贴失去,销售受阻,但是在中国,又不能放弃本地化,否则成本上升,销售萎缩,现金流变紧,两边权衡必然冲突,结果就是,一边无法顺利与美国政策脱钩,则补贴断裂、价格上浮,失去客户资源,反之若中国战略迟滞,则业绩下滑,研发、扩张受限,资金趋紧。
综观现状,这类跨国公司难以两全,全球化规则由市场主导变为政策牵制,对企业运营提出更高要求,特斯拉后续能否取得平衡,关键在于如何管理双边关系,毕竟难以兼顾地方利益,同时对外争取当地补贴,还希望保持本土协作,可见现实复杂程度不断加剧。
当前特斯拉做法不是个案,众多跨国公司都布局两套方案,积极寻找多元路径,原因是中国市场贡献巨大,而美国盈利能力同样可观,所以企业只能自行承担压力,双重身份之下调配资源,从未有外力可以接手,还是企业自身承担全球变局所带来的挑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