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站在深圳科技园的路口等红灯,数了数眼前经过的十辆车,五辆挂着绿牌。
这个场景要是放在五年前,估计能上新闻,现在连路边卖煎饼的大爷都见怪不怪了。
可就在上周,他那个在慕尼黑工作的表弟回来探亲,看到满大街电动车时惊得下巴都快掉下来:"你们这儿电动车咋跟蝗虫似的?我们那边加油站天天排队,开个特斯拉还得被同事笑话装环保。"
这事越想越有意思。都说国外油价便宜所以没人买电动车,可德国现在的95号汽油折合人民币要15块一升,比国内还贵三成。老王查了查数据,2023年德国电动车渗透率才13.5%,连国内三年前的水平都不到。更逗的是澳大利亚,油价都快赶上茅台了,电动车销量却像蜗牛爬坡,去年全国就卖了不到3万辆。
汽车城的老师傅张工说起这事就摇头:"那些外国车企啊,就跟我们村口王铁匠似的,明明看见电动时代来了,还死抱着打铁炉子不撒手。"他上个月刚给一辆进口豪华车换电池,拆开一看乐了:"这电池包设计得跟俄罗斯套娃似的,里三层外三层全是支架,重量快赶上发动机了。"相比之下,国产电动车的电池包就像智能手机的电路板,紧凑得能塞进座椅底下。
长三角的供应链才是真厉害。苏州工业园区里,从电池正极材料到电机控制器,开车转一圈能凑齐整辆电动车需要的所有零件。有个做外贸的老板开玩笑说,现在给欧洲客户发货最头疼的不是产能,是怎么跟他们解释"充电十分钟续航四百公里"不是吹牛——毕竟他们自家车企折腾了七八年,快充技术还停留在"充电两小时通话五分钟"的阶段。
北京的网约车司机老李最有发言权。他开过燃油车也开过电动车,现在开的是国产某品牌。"以前加趟油得专门跑加油站,现在送完客人在商场吃碗面的功夫就能充个八成。"他掏出手机划拉几下,"你看这地图,充电站比公厕都好找。上回去河北老丈人家,连他们村口小卖部都装了充电桩。"
不过最让老王感慨的是价格战。去年他邻居买了辆合资燃油车,原价二十万出头,砍价直接砍掉四万五。结果开春一看,同价位的国产电动车不仅续航多一百公里,智能驾驶辅助还多出七八个功能。"这就好比智能机和老人机,你说年轻人会选哪个?"手机店的销售小妹一语道破。
夜深人静时,老王常琢磨这个现象。国内电动车能跑这么快,说到底就像广东人煲汤——火候到了自然香。完整的产业链是砂锅,技术创新是老火,消费者认可就是最后那撮盐。反观某些国外车企,明明食材都不齐,还非要说慢炖才显功夫,结果汤还没煲好,客人全跑去隔壁喝现成的了。
最近有则新闻挺有意思:某欧洲汽车巨头宣布推迟电动化计划,理由是"市场需求不足"。可同期数据显示,他们在中国市场推出的电动车型,销量是本土市场的三倍。这让人想起二十年前,也是这群人信誓旦旦说中国人不爱开车,结果现在哪个城市不堵车?
站在阳台上看着楼下穿梭的电动车流,老王突然想起个问题:当充电比加油方便、价格还更便宜的时候,选择其实早就不是问题了。就像现在没人会问"为什么不用蜡烛要用电灯",过几年可能也没人讨论"为什么要买电动车"。倒是挺好奇,那些还在坚持燃油车的国家,到底是真不喜欢电动车,还是像当年守着胶卷的柯达,明明看见数码时代来了,就是舍不得暗房里的药水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