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随着“广汽传祺数智化装配工厂”视频的走红,以及比亚迪某新款车型因“动力总成装配瑕疵”被用户吐槽“怠速共振大如电钻”,汽车圈再次被“装配工艺”这一冷门关键词推上了舆论中心。
而在技术圈,一场更深层次的“制造力军备竞赛”正在暗流涌动。从动力总成的精密对接到电驱系统的柔性化集成,再到总装车间的AI辅助作业,各大主机厂正把“装配技术”当成真正的胜负手。2025年,中国汽车制造,进入了一个从“拼整车”向“卷细节”的新阶段。
1.动力总成:智能装配已成关键变量
在传统认知中,动力总成的性能决定一辆车的“跑得快”,但现实却是——它“装得好不好”才决定你开得爽不爽。
以新能源车型为例,电驱动系统(EDU)对精密装配要求极高,任何一个壳体公差、紧固螺栓角度、热管理管路压接精度的不合规,都可能引发:
NVH异常(啸叫、共振)
系统效率下降(动力流损耗)
甚至整车故障码频发(传感器位置装配误差)
因此,从2024年下半年起,比亚迪、长安、理想、蔚来、传祺等主流车企均开始在动力总成装配环节导入自动螺栓扭矩监控系统、数字化装配工艺指引平台,并在焊装/总装交界节点部署“装配视觉检测”AI系统,以确保动力总成的最终匹配精度。
2.精准装配VS 快速产能:自主品牌的制造两难题
装配技术拼的是“制造细节”,但车企内部永远在被产能与精度拉扯。
一边是:
动力总成电机/齿轮组必须微米级对位
混合动力结构的“三合一总成”需“无缝嵌套”
须确保每一条冷却管道/连接件达到热疲劳标准
另一边是:
产线节拍不能低于“60秒/台”
某头部车企为交付,要求每日总装2000套动力单元
这就导致一批车企开始转向“先进柔性装配”平台。
譬如广汽研究院自主开发的“模块化总成装配工站”,可以应对多型号动力系统在同一产线并行安装,辅以视觉识别+扭矩自适应系统,可做到不同变速箱壳体自适应夹持、定位和组装。
而在比亚迪西安工厂,“AGV+协作机器人+多轴拧紧头”系统已落地,实现动力系统“全闭环数据采集”,如果某一步拧紧角度未达标,工序立即报警,并启动人机协作修复。
3.被吃瓜背后的“装配力焦虑”
此次被吐槽的“比亚迪发动机怠速共振问题”,已被拆车视频证实为发动机支架/下悬置与副车架装配误差导致的NVH耦合异常。虽属个别现象,但反映出当前部分自主品牌在动力总成与底盘装配集成之间仍存在一定“断档”。
而对消费者而言,体验不到“智能工厂的努力”,只会记得——“我的车一打火就像在装修”。
4.未来趋势:从智能化装配走向预测性控制
装配不是“拼积木”,而是“搭积木前预测积木变形”。因此,预测性装配控制成为下一步趋势。
行业前沿做法包括:
“数字孪生装配线”技术:在上线前,预先仿真各个动力单元的匹配公差与装配路径
“AI辅助工艺修正”模型:实时收集装配环节力矩、温度、滑移等数据,预测早期隐患
“精密测量+动态调装”系统:适配混动平台的工况差异,自动微调壳体位置和卡槽角度
2025年7月,宁德时代已启动其首条“自动精调装配线”,计划用于下一代高性能电驱总成。长安深蓝则计划年底将“全AI主导的动力系统总装模块”投入使用,挑战“90秒/套”的节拍目标。
5.拼马力的时代结束了,拼装配精度的时代才刚开始
从外观设计到智能座舱,过去消费者感知的是“前端”;但如今,“底层制造技术”正逐渐影响产品口碑与市场成败。动力总成的“装配精度”,已经成为支撑中国品牌冲击高端的重要基础设施。
不再是冷板凳了,2025年的动力总成装配技术,终于登上了“C位”。
汽车动力系统产业盛会【重磅来袭】--AEE2025第五届汽车动力系统大会暨展览会将于2025年10月22-24日在苏州盛大举行。大会预计将吸引15000+专业嘉宾,举办100+场高水平技术演讲,汇聚200+家行业领军企业与赞助商,全面聚焦电驱动、电控、混合动力、电池材料与制造、动力总成、电池托盘、热管理、储能与氢能等核心领域,共同呈现汽车动力系统从研发到应用的全产业链解决方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