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这次创维EV6极耀版的价格,我心里有点哑巴吃黄连的感觉。22.88万——这个价位,虽然算不上顶级的豪华,但放在纯电中型SUV里,就像在沙滩上挖个坑:够大,但到底要填什么?我昨天随手翻了下车市热搜,这个车的月销量——242辆(估算,有点样本少),我还想着:真有人愿意为品牌不够响、配置没特别亮点的车买单,得是多爱这个牌子吧?还是说,真就有人觉得,纯粹为了那点续航和车身尺寸,值这个价?
我试着想象一下,身边的朋友,买车不都在犹豫配置/尺寸/续航哪个最重要?这车的差别也很明显:别的同档次车型,比如比亚迪海狮06EV只要14万出头,续航差不多,配置也不差,突然想问:我们这些普通消费者,难道真会觉得创维这个品牌名,有多吸引人吗?我亲戚说,多数人买这个,其实是瞎凑合,喜欢的还是牌子响的。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可能我自己也在想:难不成,创维汽车这牌子其实是靠买IP拼出来的?唉,不说这个了。要不是看它标官方指导价22.88万,我还真以为是个中间价,其实是极品的套路,毕竟,22万块,够吃个好几年的油车了。
这里面一个很微妙的点——供应链挑选材料的事。你想,短短几个月,能把成本压到这份上,靠什么?我猜,有几个点:一,可能用的电池容量没有宣传的那么夸张(53到54千瓦时也算合理,样本估算);二,配置方面,自动空调、胎压显示这些必备配件,实际上成本其实很低,但用户看着科技感,就觉得值。就像我朋友总说,手机就是个屏幕+芯片+壳子,这车也是。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得22万这个档?明明和比亚迪、极狐、零跑这些品牌比拼,尺寸和续航都还算能接受,价格偏偏就死扣这个点。算个粗略:假设,制造成本大约在12万-15万(体感/估算),剩余的钱都得给品牌溢价、渠道亏损、宣传点广告。可这车销量一直在死水,连个2百多的单月销量都算是不温不火。
我突然想到:是不是厂家把销量小的原因,归咎于品牌认知度不足?换个角度讲,他们的渠道推广也太奇怪,买车像加个微信我想试车,俩礼拜能约上?还是说,潜台词是——就算我给你开到面前,你也不一定会买。
你说,车里这中控屏幕和仪表盘,都还是用的比较成熟的方案,没有特别突出的亮点。过了这么多年,很多品牌都惯用标配大屏+语音助手,买来就是这个感觉。真让人怀疑,有没有可能,厂家专心在成本上做文章,油费就算了,电费用的少点,也算会节能一点。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车门边的钢印、座椅缝线,没有什么特别花哨的设计,就像用料上也就那么回事。其实我特别想知道:购车者,究竟在意的是啥?续航、尺寸、还是那个牌子加持的心理优势?我觉得,很多人买买买,实际上就是赶个时髦、找个面子。
这车还用仿皮座椅——其实真不算特别豪华。我还在想:为啥越到后续,这种基本款反而越卖越贵?配一堆说辞,智能语音识别、远程启动……这些,对于我这个不依赖智能的人来说,除了麻烦还真不觉得值。
(这段先按下不表)一想到:如果我非要买这个价位的车,我可能首先会考虑续航和品牌,哪个更重要?。而且,考虑到充电设施和后续保养,这价格其实不算便宜。我问自己,真能省出来什么?大概后续的维修成本,跟油车差不多。
会不会有人觉得,反正就这个价,该体验的都在里头了,剩下的就是心里安慰?我倒觉得,品牌认知和渠道推广,才是最大的硬伤。你像极狐、比亚迪,这些品牌广告打得响,用户主动找他们试车。这创维呢?不温不火的,卖点少就更难突围。
说到潜在买家,我猜,99%还是冲着尺寸和续航来的,但真能用好这个续航的,不多。这车的电池容量和售价,似乎不兼容:放大了续航,又要控制成本。
(这段忽然停顿)我当时还在想,要不要搞个问卷,问问身边人:你如果愿意支付22万买纯电中型SUV,是觉得品牌重要,还是续航配件重要?结果我发现,他们的答复都是看钱包。这,就有点悲哀了。
每次看这些新车,我都会感觉:开发出一辆性价比高的车,不难,但要做爆款,得有打动人心的故事和营销渠道。倒不是说这车不好,而是——这尴尬的售价和销量迷局,背后其实挺复杂的。
你觉得,未来的创维,还能找到突破口吗?或者说,用户始终在用惯性选车?我倒是挺喜欢那句车开在路上,最靠得住的还是感觉——那一瞬,摸到方向盘的手感,就像和一个你心里知道的答案握手一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