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高管怒喷吉利新车烂:一场行业内卷的缩影?

点击关注不迷路

奇瑞高管怒喷吉利新车烂:一场行业内卷的缩影?-有驾

最近,中国汽车圈上演了一出“高管互撕”的闹剧。

奇瑞汽车营销公司副总经理姚飞,在一个名为“A9创始人版车主群”的私密群组里,对吉利刚上市的银河星耀8一顿猛踩,用“烂车一台”“二排挤得很”“音响烂”等激烈词汇直指竞品缺陷。

这番言论被截图曝光后,迅速登上热搜,网友纷纷调侃:“国产车还没干掉合资品牌,自己先打起来了。”

这场风波看似是高管个人情绪失控,实则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深层焦虑:当价格战和口水战成为常态,国产车企的“内卷”已经到了何种地步?

一、事件复盘:高管为何突然“破防”?

事情的导火索是吉利银河星耀8的上市。这款定位中大型混动轿车的车型,车长超过5米,限时售价11.58万-15.58万元,主打“安全、性能、智能”三大卖点。

吉利为其配备了雷神电混系统、1600公里超长续航,甚至后排座椅还搭载了VIP行政级配置,堪称“堆料狂魔”。

更关键的是,它的性价比直接对标比亚迪汉DM-i,甚至以更低价格抢夺秦L的市场份额。

而奇瑞这边,即将上市的风云A9同样瞄准10万-15万元混动市场,定位宽体C级长续航轿车。

从参数上看,两款车几乎是同一赛道的直接竞争对手。

按理说,同行之间互相关注本无可厚非,但姚飞的言论却带着明显的“火药味”,甚至被网友扒出他在直播中再次贬低吉利新车。

问题来了:奇瑞高管为何如此急躁?

答案或许藏在销量数据里。今年4月,吉利新能源车销量约12.56万辆,同比增长144%,其中银河系列单月销量突破5万辆;

而奇瑞的新能源车销量则显得逊色许多,风云系列仅靠A8撑场,月销不过千辆。

更扎心的是,吉利整体销量同比暴涨53%,而奇瑞仅增长10%,昔日的“民营四巨头”排位已悄然生变:吉利从第四跃居第二,奇瑞则被反超。

用网友的话说:“老二和老四换了位置,搁谁身上不急?”

二、奇瑞之困:转型路上的“理工男焦虑”

奇瑞曾是中国汽车出口的“扛把子”。

2024年,它以260万辆全球销量登顶车企榜首,其中海外贡献超40%。

但这份成绩单背后,藏着一个致命隐患:海外市场过度依赖燃油车。

过去十年,奇瑞凭借俄罗斯、中东等市场的燃油车订单赚得盆满钵满。

然而今年一季度,俄罗斯突然提高奢侈品税、强制召回并加征进口费,导致中国汽车在当地的销量暴跌32%,份额从68%跌至49%,213家展厅关闭。

这对以燃油车为主力军的奇瑞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

与此同时,国内新能源赛道早已进入“生死时速”。

2025年4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TOP5中,比亚迪、吉利、理想、问界、极氪五家合计占比超60%。

反观奇瑞,新能源车收入占比仅16%,连自家燃油车经典款艾瑞泽8(月销9748辆)都成了“救命稻草”。

更尴尬的是技术储备。

截至2024年8月,奇瑞授权专利仅1.9万件,远低于比亚迪的3.1万件,且新能源相关专利不足20%。

这意味着什么?

简单来说,当其他车企在电池、电机、电控领域疯狂迭代时,奇瑞还在为“油改电”车型的续航焦虑头疼。

三、吉利为何能逆袭?“精品战略”VS“广撒网”

再看吉利的逆袭路径,颇有些“以退为进”的智慧。

它先是将极氪、领克合并私有化,集中资源打造银河系列;

又砍掉冗余车型,专注雷神电混系统、浩瀚智能驾驶平台等核心技术。

这种“少而精”的策略,让银河星耀8、极氪007等车型迅速打开市场。

反观奇瑞,近两年的打法更像是“广撒网”。

上海车展一口气亮相53款车型,“混动之夜”宣布年内推出39款混动新车,甚至和华为联手推出智界S800。

这种“多生孩子好打架”的思路,短期内确实能抢占话题,但问题在于:爆款在哪?

数据显示,吉利银河系列4月销量超5万辆,其中星愿单月3.6万辆;而奇瑞风云系列仅有A8勉强维持四位数销量。

更别提华为系车型中,问界销量是智界的数倍。网友犀利点评:“奇瑞不是在造车,是在搞车展!”

四、行业真相:新能源战争的本质是“长期主义”

这场风波背后,暴露了国产车企转型的普遍困境:既要弯道超车,又怕错失红利,结果陷入“急躁焦虑”。

以奇瑞为例,海外燃油车利润下滑后,它试图通过疯狂堆量新能源车型填补空缺。

但技术研发需要时间,供应链整合需要沉淀,用户体验需要打磨。

当“理工男”被迫在两年内完成从燃油车到新能源的切换,难免出现“心急吃热豆腐”的失误。

吉利的策略则更显老练。

它深知新能源赛道的爆发不是一蹴而就,于是选择收缩战线、聚焦核心平台。这种“长期主义”思维,让它在技术积累和用户口碑上占得先机。

正如杨学良在回应中所说:“产品力才是终极话语权。”

五、留给行业的启示:良性竞争,还是恶性互撕?

事件最终以奇瑞“甩锅”高管、吉利高情商收场告终。

但这场闹剧值得深思:当国产车开始内卷,消费者是该庆幸选择更多,还是担忧行业生态恶化?

从短期看,价格战确实让消费者受益。吉利银河星耀8用11万的价格提供20万级配置,比亚迪秦L甚至把混动车拉到10万以内。

但长期来看,若车企陷入“拼参数、比价格”的死循环,最终损害的将是整个行业的创新动力。

更危险的是“口水战”的蔓延。

特斯拉CEO马斯克曾在推特怒怼竞争对手,理想汽车也曾因负面舆情与网友对骂。

如今奇瑞高管的“烂车”言论,再次证明:在社交媒体时代,高管的一句话可能毁掉品牌多年积累的口碑。

中国汽车,别让内卷困住了格局

2025年,中国汽车产业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一方面,新能源渗透率已超40%,比亚迪、吉利等品牌在海外攻城略地;

另一方面,价格战愈演愈烈,技术同质化严重,车企陷入“不降价等死,降价找死”的怪圈。

这场“奇瑞怒喷吉利”事件,恰似一面镜子,照出国产车转型的阵痛。

既要应对外资品牌的技术压制,又要消化内部恶性竞争的消耗。

或许,真正的破局之道在于:放下“兄弟阋墙”的执念,回归“技术为王”的初心。

毕竟,当国产车还在为10万级市场争得头破血流时,丰田、大众早已在氢能源、智能驾驶等新赛道悄然布局。

中国车企的终极对手,从来不是彼此,而是整个世界的汽车工业。

(全文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