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烈日高悬,酷暑难耐,让本就忙于志愿填报的2025高考生们更显焦灼之态。分数已出,但结果未定,对于今年的1335万名高考生而言,志愿填报既是“定音锤”,也是“敲门砖”。选择什么专业往往与未来发展方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近年来持续做大做强的汽车产业自然是不少考生向往的职业道路之一。最近,有一个话题在社交媒体上跃升热搜榜——“5年后啥专业车企更愿意招”,多家车企的高管纷纷下场,阐述自己心中的汽车人才面貌,展现拳拳爱才之心。
例如,深蓝汽车首席执行官邓承浩建议眼光放长远,“选AI准错不了”。极氪科技集团副总裁杨大成开门见山,认为智能科学与技术、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将成为“香饽饽”。smart品牌全球公司首席市场官张明霞也提出两大方向,即“如何让车变得更懂人”和“如何让自己更懂别人”。东风日产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刘新宇的建议很接地气,认为同类学校前提下,专业对口比跨专业更重要,更适合车企的需求,即学机械制造的肯定比学语言的更适合车企“胃口”。
车企高管亲自给出建议,自然也引得不少网友关注与讨论。数据显示,前述热搜话题的阅读量达到699.1万。无论建议抽象或是具体,各家车企都借此波讨论赢得不少关注度,成就了一次另类的市场营销和品牌宣传。
如此高的关注度背后,实则是整个社会对汽车产业发出的时代之问:新生代汽车人才究竟该长啥样?在笔者看来,若想回答好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汽车产业未来将如何演变。时至今日,在中国市场汽车电动化势不可挡;与之相对应,新能源汽车相关人才变得炙手可热。近年来,已有不少高校通过开设新课程、设立新专业等方式,为社会培养更多新能源汽车相关人才。例如,清华大学等高校开设了电动汽车驱动技术、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等相关课程;同济大学新增“智能电动车辆”一级交叉学科,在人才培养上紧跟产业发展步伐。
此外,智能化对于汽车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十分深刻。如今,从知识问答、娱乐休闲,到组织管理、产品革新,AI早已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聚焦汽车产业,AI除却在汽车产品功能的智能化上贡献颇丰,同样对企业经营、汽车销售、产品研发等方面有着极大的赋能。可以说,AI人才已成为汽车乃至各类职场的“新宠”。然而,数据显示,“AI+”带来的人才缺口将达到3000万,这意味着各大高校必须尽快启动AI人才的培养。根据脉脉高聘人才智库发布的信息,今年1~4月,智能驾驶和机器人领域岗位人才的招聘指数增长27.9倍。由此可见,精通AI正在成为职场的“硬通货”。
值得一提的是,产业发展方向的转变同样造成了汽车后市场,尤其是维修领域出现极大的人才缺口。以往的机械、气路等故障开始转向三电系统、软件等故障,对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数据显示,当前从事新能源汽车维修的技能人员约有10万,而人才缺口达上百万。在职业教育上,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技能人才也十分吃香。
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发展,带来对新专业、新领域人才的需求。这是否意味着发动机等与传统燃油车紧密相关的专业将就此没落?笔者认为并非如此。汽车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绝非单纯大力发展电动汽车,还包括推动传统燃油车向更节能环保方向转型。换句话说,汽车内燃机还将沿着清洁化、高效化等方向持续升级发展。当前,插混和增程式汽车在全球市场迅速崛起,足以说明传统汽车专业的人才并非无路可走,而是应与时俱进,在革新内燃机技术上做文章。
当然,在用户为王的时代,“懂用户”、“会沟通”也成为车企高管对人才的硬性要求之一。上述车企高管们不约而同地表示,希望汽车人才能具备社会心理学、消费行为等领域的知识,具备文史哲艺等背景,敏锐洞悉用户需求,服务于用户至上的商业环境。此言不虚,毕竟如今在汽车行业把用户思维玩得风生水起的代表之一——蔚来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斌,便出自北京大学社会学专业。他曾对外表示,社会学(的学习)训练了自己观察事情的视角,提升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既要懂技术,又要会沟通;既能定义产品,又能营销推广;既要有专业的深度,也要有跨界的广度。车企高管们“既要又要”的背后,是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样是汽车产业走向跨界融合发展的有力印证。
文:张奕雯 编辑:庞国霞 版式:李沛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