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行业有个现象,大家议论得特别多,就是“新势力车企越卖越亏”这件事。一个个销量看着挺高的车型,明明月销量能上万,但财报一出,亏损数字直接把人整懵了。比如小鹏,去年前三季度亏了近70亿元,蔚来一年亏了147亿元,就算销量最稳定的理想,也亏了33亿元。乍一看,车都卖出去了,钱呢?这钱怎么亏得比卖车还快?
更离谱的是,亏得多的车企,反而销量涨得猛。小鹏P7上市两年销量破10万,理想L7月销过万,蔚来ES6交付到手软,可财报一出,亏损数字依旧没缩小多少。别说利润率,毛利率都撑不住。蔚来的毛利率从巅峰的20%直接掉到6%,小鹏甚至一度负毛利。听起来就像个死循环:卖得越好,亏得越多。这么烧下去,这些车企还能撑多久?
这事听着确实挺吓人,但拆开看,其实没那么简单。先说销量,这些新势力确实每个月都有亮眼数据,这说明什么?产品有市场,消费者认账。可问题是,车价和企业成本之间还有一条“黑洞”,就是高昂的研发投入和巨大的营销费用。以蔚来为例,2022年全年研发支出超过100亿元,占营收的比例接近30%,是传统车企的两到三倍。再算上建工厂、铺渠道、搞用户生态,这些都是前期的烧钱大户。研发一个新车平台要几十亿,调试一套辅助驾驶系统也要几亿,那些看着好用的智能座舱和车机系统,背后全是堆出来的技术成本。
再看毛利率。造车新势力做的是智能电动车,核心卖点在于科技感和体验感,但这类车的零部件和供应链成本都高。一个激光雷达动辄几千美金,一块高端电池组成本就能占整车售价的40%。传统车企有规模效应,可以通过规模化采购压低成本,但新势力没有这个优势。尤其是小鹏,走的是性价比路线,直接把车价压到20万以内,结果就是把整车利润空间压得死死的。负毛利听着夸张,其实就是硬着头皮在打市场——靠低价拉销量,靠销量撑住市场占有率。
有人可能会问,传统车企和外资品牌不一样亏得这么狠吗?答案是,亏得没这么狠,但也不好过。传统车企靠燃油车赚钱,用来补贴电动车板块,比如比亚迪。比亚迪的新能源车销量确实猛,但毛利率也就个位数,还是靠规模化才能勉强稳定。而外资品牌更直接,特斯拉是目前唯一一个电动车领域大规模盈利的车企,但你看它怎么赚钱的?它从生产到销售整个链条都自己控制,成本压得极低,利润率直接碾压同行。但这种模式对新势力车企来说是学不来的,因为技术、产能、品牌都还没到那个段位。
那这些新势力到底是在乱花钱,还是在抓机会?其实,得分两面看。亏损大头确实是研发和渠道,这些是战略性投资。新势力车企们都在拼命砸钱研发智能化、自动驾驶,想抢占技术高地。蔚来搞自家电池,小鹏研发自研芯片,理想升级辅助驾驶系统,表面看是烧钱,实际上是在押未来的赛道。传统车企走的是稳扎稳打,但新势力玩的是“赌明天”的游戏。只不过这个“赌注”得下得够大,才能撑起自己的护城河。
当然,也不是所有亏损都可以美其名曰“战略性”。比如渠道扩张和用户生态,有些新势力可能确实玩得有点过了。蔚来搞NIO House,小鹏做用户社区,这些东西确实能提升品牌黏性,但成本高得离谱。一个NIO House就几千万,短期内不可能看到直接回报。而且,用户生态这件事对销量拉动到底有多大,还是个问号。
所以总的来说,“新势力越卖越亏”看着吓人,但拆开来看,很多亏损是前期投入,是为了抢占市场和技术高点。只不过这个投入需要一个度,不能无限烧钱。行业里有句话:亏损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未来。如果新势力能撑过这一波投入期,等技术成熟、规模上来了,成本自然会下来,盈利也就不是天方夜谭。
关键是,这些车企到底能不能熬到盈利的那一天。这事看数据确实惊心动魄,但也别被吓懵。亏钱的逻辑拆清楚了,剩下的就是看它们下一步怎么走。亏得没章法才是危险,亏得有节奏,反而是机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