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用车十大禁忌!最后一个多数车主都在犯却浑然不知
各位车友,最近寒潮来袭,学姐我刷到不少车主在雪地里“花式毁车”的视频,看得我直呼“天塌了”!今天必须和各位聊聊冬季用车的十大误区,尤其是最后一个,90%的车主都在犯却浑然不知。
话不多说,咱们直接上干货!
---
误区一:车窗结冰用开水浇,玻璃炸裂风险高
这操作简直能“劝退”所有老司机!有些车主急着出门,抄起热水就往上泼,殊不知玻璃内外温差过大可能直接炸裂,车漆也会加速老化。
正确姿势:先扫雪,再启动车辆暖风,用温水轻擦玻璃,最后擦干门缝积水。
学姐亲测,提前把雨刷竖起来或盖块旧床单,第二天省时省力。
---
误区二:防滑链随便装,尺寸不对反打滑
“这车,有点东西!”但防滑链装错了,再好的车也白搭!防滑链必须根据驱动轮(前驱/后驱)安装,尺寸要和轮胎匹配。
南方车友可能觉得用不上,但遇到积雪路面,防滑链就是救命神器。
正确姿势:先确认轮胎尺寸,选金属或橡胶链,安装后低速试车,确保无松动异响。
---
误区三:雨刷冻住强行启动,电机直接“跌冒烟”
雨刷被冻住时强行启动,轻则胶条撕裂,重则电机烧毁。
学姐见过一位车主为此花了2000元换电机,气得他“蹦起来”骂街。
正确姿势:暖风解冻后再用雨刷。
停车时记得竖起来,或者用酒精喷淋防冻(亲测有效)。
---
误区四:雪后不洗车,车漆“真香”变“真锈”
雪水含融雪剂和盐碱,腐蚀性极强。
不及时清洗,车漆和底盘分分钟生锈。
那些说“等天晴再洗”的车友,你的车漆同意吗?
正确姿势:雪停后立刻冲洗,重点清理底盘、轮拱和门缝。
洗车后擦干,避免二次结冰。
---
误区五:防冻液混加,冷却系统“劝退”
不同品牌、颜色的防冻液成分不同,混加会产生沉淀,堵塞管道。
更别想着加水凑合,冰点一升高,发动机直接罢工。
正确姿势:定期检查液位,缺了就补同款。
每2年或4万公里彻底更换,旧液务必放干净。
---
误区六:空调只开内循环,车内空气“天塌了”
长时间不开窗,车内二氧化碳浓度飙升,司机犯困、乘客头晕。
有些车友还抱怨“玻璃起雾”,殊不知开外循环+AC除湿,3秒搞定!
正确姿势:每隔1小时开窗通风10秒,或交替使用内外循环。
暖风温度别超过25℃,否则干燥到流鼻血。
---
误区七:雪后不扫车顶积雪,变身“移动炸弹”
车顶积雪在急刹或转弯时可能整块滑落,砸中后车就是“全责套餐”。
有些车主觉得“反正自己看不见”,但安全无小事啊!
正确姿势:用长柄软毛刷清理车顶积雪,尤其注意天窗缝隙。
---
误区八:冬季玻璃水用自来水,喷嘴直接“罢工”
自来水结冰会涨裂水箱,矿物质还会堵塞喷孔。
有车友用二锅头代替,学姐只能说:“这车,有点意思!”
正确姿势:选择-25℃以下的防冻玻璃水,超市20元一瓶能用整个冬天。
---
误区九:胎压调得过低,抓地力“跌冒烟”
热胀冷缩导致胎压下降,但胎压过低反而增加打滑风险。
某车企测试显示,胎压低于标准值20%,刹车距离增加15%!
正确姿势:冷车时胎压保持在2.3-2.5bar,雨雪天可适当降低0.1-0.2bar增加接地面积。
---
误区十:雪夜停车贪方便,树下位置“真香”警告
最后一个误区,90%的车主中招!树上的积雪和冰棱掉落,轻则砸凹车顶,重则碎裂天窗。
省了停车费,修车花几千,你说亏不亏?
正确姿势:首选地下车库,次选空旷平地。
实在没得选,停车后罩上车衣。
---
学姐问答
Q:冬季是否需要热车?
A:原地热车30秒即可,缓速行驶1-2公里比原地轰油门更护车。
Q:方向盘加热和座椅加热哪个实用?
A:座椅加热!冻屁股的酸爽,谁用谁知道。
---
总结
冬季用车,细节决定安全。
尤其是最后一条“雪夜停树下”,多少老司机栽过跟头?评论区聊聊你的冬季养车妙招,点赞最高的车友,学姐送你一套除雪神器!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注:本文引用数据来自汽车工程师协会冬季测试报告、主流车企技术手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