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不造车,赛力斯汽车上,为何印华为商标

相信很多朋友在路上看到赛力斯汽车时,都会注意到车尾那个非常显眼的“HUAWEI”标识,心里不免会产生一个疑问:华为的负责人不是在很多场合都反复强调,华为坚决不造车吗?

既然不造车,为什么又要把自己的名字大大方方地印在别人的汽车上呢?

这件事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但实际上,这背后是华为在汽车领域布局的一套非常清晰且深刻的商业逻辑。

华为不造车,赛力斯汽车上,为何印华为商标-有驾

要理解这件事,我们不能简单地用“造”或者“不造”来定义,而是要看清华为在其中扮演的真正角色。

首先,我们需要准确理解华为所说的“不造车”承诺的真正含义。

这个承诺,并不是说华为要与汽车产业完全隔绝,不参与任何环节。

它的核心意思在于,华为不会像传统的汽车制造商那样,去申请独立的生产资质,投资建设庞大的工厂生产线,然后从零开始打造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汽车品牌。

这种模式投入巨大,周期漫长,而且会直接与它现在以及未来的合作伙伴形成竞争关系,这对于一个旨在成为智能汽车时代核心技术供应商的科技公司来说,并不是最明智的选择。

华为不造车,赛力斯汽车上,为何印华为商标-有驾

那么,不亲自下场造车,华为又是如何深度参与到汽车行业中来的呢?

华为根据自身技术能力和车企的需求,设计了三种不同的合作模式。

第一种是最基础的“零部件供应模式”,就像一个大型超市,华为把自己研发的各种智能汽车零部件,比如智能座舱的屏幕、车载摄像头、电机电控系统等,作为标准化产品卖给有需要的车企。

车企买回去自己集成,这种合作方式比较松散,华为扮演的是一个单纯的供应商角色。

第二种是更深一层的“HI模式”,也就是“Huawei Inside”。

在这种模式下,华为提供的是一整套完整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包括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核心技术。

华为不造车,赛力斯汽车上,为何印华为商标-有驾

合作车企负责车辆的机械结构、内外饰设计和生产制造,然后将华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集成进去。

采用这种模式的汽车,车身上会有一个“HI”的标识,以彰显其技术来源,比如北汽的极狐阿尔法S HI版就是这种模式的代表。

华为在其中更像一个技术赋能者,但对最终的产品销售和品牌营销介入不深。

而赛力斯汽车与华为的合作,则属于第三种,也是最深度、最全面的一种模式,官方称之为“智选车模式”。

如果说前两种模式是华为在“帮助”车企造好车,那么“智选车模式”就近乎于华为在“主导”造一辆承载其理念的汽车。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这种深度绑定的关系。

华为不造车,赛力斯汽车上,为何印华为商标-有驾

第一,在产品定义阶段,华为就拥有极高的话语权。

一款车应该是什么样的定位,面向哪些消费群体,具备什么样的核心功能,甚至定价策略如何,华为的团队都会深度参与决策。

他们将自身在消费电子领域积累的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应用到了汽车产品的规划上。

所以,我们看到的问界系列车型,无论是从智能化的体验,还是从产品力的侧重点上,都带有浓厚的华为风格。

第二,核心技术全方位赋能。

在问界车型上,搭载的几乎都是华为最先进、最核心的技术。

华为不造车,赛力斯汽车上,为何印华为商标-有驾

比如,被用户广为称赞的鸿蒙智能座舱(HarmonyOS),它带来了手机与车机之间极为流畅的无缝衔接体验;还有华为自研的DriveONE电驱系统,以及在智能驾驶领域持续迭代的HUAWEI ADS高阶智能驾驶系统。

为了确保这些技术能与车辆完美融合,华为派出了大量的工程师团队直接进驻赛力斯的工厂,与赛力斯的工程师并肩作战,共同进行研发和调试。

这种投入程度,远非普通供应商可比。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华为动用了自己最宝贵的资源——品牌和渠道。

我们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商场里,都能看到华为的体验店。

这些原本是销售手机、平板、手表等消费电子产品的门店,现在都成了问界汽车最直接的展示和销售窗口。

华为不造车,赛力斯汽车上,为何印华为商标-有驾

消费者在体验华为其他产品的同时,可以很自然地接触并了解问界汽车。

这种利用成熟零售网络进行汽车销售的模式,极大地降低了营销成本,并精准地触达了华为庞大的用户群体。

同时,从宣传口径上统一使用“HUAWEI问界”的联合品牌,更是将华为的品牌信誉直接嫁接到了汽车产品上,这对于一个新兴汽车品牌来说,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巨大优势。

第四,华为将其在电子产品制造领域积累多年的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和供应链管理能力,也带到了汽车制造中。

比如引入先进的AI质检系统来提升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同时整合供应链资源,与后续加入“鸿蒙智行”联盟的其他合作伙伴(如奇瑞的智界、北汽的享界)形成规模效应,从而控制成本、保障供应。

所以,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车尾的“HUAWEI”标识,就很好理解了。

华为不造车,赛力斯汽车上,为何印华为商标-有驾

它并非代表这辆车的每一个螺丝钉都是华为生产的,而是向消费者传递一个明确的信息:这辆车的“灵魂”来自华为。

它的智能化体验由华为定义,核心技术由华为提供,销售服务由华为负责,产品品质由华为背书。

赛力斯则发挥了其在整车制造、生产工艺方面的长处,扮演了那个将华为的理念和技术转化为高质量产品的“身体”的角色。

双方是一种深度融合、各取所长、共同打造产品的全新合作关系。

华为的最终目的,是构建一个以鸿蒙系统为核心的,覆盖个人终端、智能家居、智慧出行等全场景的智慧生态系统。

汽车,作为未来最大的智能移动终端,是这个生态版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智选车”模式,华为既可以避免陷入重资产的造车泥潭,又能牢牢掌握智能汽车的核心技术和用户入口,从而将用户无缝地融入到自己的生态中,这才是这盘大棋的真正意图。

因此,赛力斯汽车上的“华为”二字,不仅是对其技术内核的标注,更是华为生态战略向外延伸的一个重要标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