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的电动车队伍,浩浩荡荡,像一场没完没了的马拉松。从菜市场出来的大娘,孩子后座书包挂着,小区门口快递小哥风驰电掣,还有晚高峰的工人掏出钥匙,一个转身钻进滚滚车流。只不过这场“电动盛宴”,马上要换菜谱了——10月上线的新规,开电动车的你,可能得掏出一张驾照,否则风雨兼程变成风雨无门。说起来,咱中国人对于“本儿”向来讲究,不管是结婚证、房产证还是驾驶证,有了才叫踏实。如今电动车大军也混进了“持证上岗”的队伍,难怪有人说:再过几年,可能遛狗都得先考个狗证。
细想当下的局面,说严肃点,是一次交通进化。曾几何时,电动车是个摸门槛的角色,骑它上路,交警皱眉、路人躲闪,大家都心知肚明:这玩意儿,要是超速翻车了,谁都治不了。而现在,管理向摩托车看齐,有证才有安全感,像是给流动的杂牌军颁了身份卡。车,是那三种,证,却只有一种能“一证通吃”,多少有点“只要爬得高,三个窝我都能住”的味道。
具体说——电动轻便摩托车,50公里时速,乍眼一看还挺谦虚,其实兜风起来并不慢。加个电,家门口转一圈,没驾照的话,交警也不是闹着玩的。有人总觉得“查车碰运气”,但秉着职业习惯我得提醒一句:证件不是运动健身,只等身体吃不消才补办。哪天在街口蹦出个路检,罚款扣车,几百块换一个教训,也算是低价教育。
电动摩托车,这是升过级的选手。时速不止50公里,“很快,很暴躁”,已经被归到了机动车的范畴。很多老司机自带“C1光环”,觉得汽车能开,电摩肯定能骑。可事实上C1证和摩托本不是亲兄弟,你拿着汽车证骑摩托上路,等于用榔头拧螺丝,交警查到就是“准驾不符”。这事,扣分加罚款,补证还得花时间。省下来的,也只是侥幸心理。
第三类是电动三轮车,别看骑着拉货卖葡萄,个头大、操作难,过个弯差点把物理老师气哭了。这东西对D证有刚性需求,“马路三轮侠”想安全通关,不考这个证只剩两条路:一是佛系骑,每天祈祷不遇见交警,二是主动下车,换个工作。现实嘛,还是回炉进驾校,练两下,考试一次。好在目前程序还算简单,理论就是科目一,多看几遍题库,难度不大;实操方面也不是蒙头过关,绕桩、单边桥,考完强身健体,顺便练了反应速度。总比被“请去喝茶”要舒坦。
重点来了——D证就是电动车通行证,一证在手,三车随便蹬。你问D证有多万能?至少在这场电动车持证潮里,相当于一把通关密钥。反正谁先考谁先放心,考一下不用犹豫太多。有人吐槽:“当年骑二八大杠不用考证,现在连电三轮都得卷驾校?”身为圈里人,见惯了罚款与纷争,多少理解管理者心里那点焦虑。因为只要你在马路上骑得飞起,安全,就变成概率题。而证本质上,是把概率拉回到可控范围。
从办案经验看,此前不少所谓“交通事故”,其实本质是操作技能不到位,车速失控、判断失误,追尾、撞人、翻车……每年数据一摞,数字的背后是生活的碎片。有人说,管得严了,反而逼着大家进步,不然每次电动车上路,都是一次不收费的风险投资。再讲白点,不考证,伤的除了钱包,还有出门的底气——罚了钱,还留阴影;考了证,马路变成家门前的小区,谁都多了点安心。
当然,规矩严格了,现实也时不时露个“黑色幽默”。比如大爷大妈齐聚驾校,为混个电动三轮本,考理论题的时候嘴里还嘀咕:“讲究这么多,我当年大雪天都骑自行车!”电摩小哥和快递员,挑战绕桩项目,暗暗觉得:原来骑车还有这种骚操作。更有一种饭后茶余的调侃——“以后骑电动车也变成技术工种了”,不学会勒住手腕,谁都不好意思跟朋友吹牛:“我合法,拿得出证儿。”
这里头无奈在于,咱老百姓出门,往往追求便捷。规矩一多,就往头上加了帽子。但反过来想,谁都不希望有一天撞了人、撞了物,才反省为何不早点遵守规则。有酒有肉有电动车,难得有个心安的骑行证,自然更乐意“付点小学费换个大安全”。
归根结底,管理越来越正规,细节越来越死板,人情却不能丢。法规不是为了让老百姓多一道坎,而是为了把胡乱骑车的故事收进教科书。每个人都追求自由,但自由和安全之间,证本是那道必须踏的门槛。不过老规矩我不做最终判官——现实复杂如电线团,谁也不能一刀切。也许你觉得一纸证照只是繁琐,但换个视角,正是这密密实实的规矩,让马路不再是一场轮子的博弈。
你觉得以后电动车持证出行,会不会让马路更安全?还是说,安全只是一个过程,最终稳妥的,还得靠每个人自己的选择与规矩?这个问题,等红灯的时候不妨想一想。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