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勒芒战火遇上中国智慧:保时捷的双轨竞速
凌晨4点17分,萨尔特赛道的探照灯刺破法国夏夜的黑暗。
保时捷963赛车轰鸣着驶过邓禄普弯,混合动力系统在连续24极限压榨下依然稳定输出——这一刻,赛道基因与电动未来完成了奇妙共振。
8000公里外的上海大虹桥,建筑工地的塔吊正在晨光中缓缓转向,这座即将竣工的研发中心里,300名工程师的工作电脑屏保清一色都是勒芒赛车的照片。
“我们同时在打两场比赛。”保时捷中国总裁柯时迈(Michael Kirsch)呷着西安回民街买来的茯茶说道。
茶汤在德式玻璃杯里泛着琥珀光,就像他桌上那份2025年战略地图——左边列着勒芒技术参数,右边画着中国市场扩张曲线。
---
第一赛道:勒芒战场的速度启示录
当6号保时捷963以亚军身份冲线时,维修区里戴着耳机的中年工程师突然红了眼眶。
这位参与过919 Hybrid冠军项目的德国人记得,二十年前中国同事问他“混动系统怎么应对黄梅天的返潮”,他当时的表情一定很精彩。
如今这个问题的答案正藏在上海研发中心的实验室。
那些针对中国雨季特别调教的电池管理系统,那些比德国版本反应快0.3秒的语音交互,甚至专为川渝地区开发的“火锅模式”——座椅通风强度会自动匹配辣度导航评分。
“勒芒教会我们24小时不眠不休的耐力,但中国人的创新是给赛车装上北斗导航。”首席技术官冯佩德(Peter Falk)指着大屏幕上跳动的数据说。
西安团队的灵感来得猝不及防:他们发现汉代青铜马车减震原理,竟与现役混动车型的能量回收曲线高度吻合。
---
第二赛道:十三朝古都里的油门与刹车
柯时迈的手机相册里有张反差强烈的照片:兵马俑博物馆前的停车场上,一辆冰莓粉Taycan正在充电,充电桩造型是缩小版的雁塔。
这种混搭美学恰似保时捷在中国的生存哲学——既要保持斯图加特的机械崇拜,又要读懂东方的生活艺术。
西安高新保时捷中心的展厅里,销售顾问小王正在教一位60岁客户使用运动模式。
“阿姨您看,这个旋钮转到底就是‘biangbiang面模式’。”老人被逗笑了,她后来买了辆卡宴,说接送孙子时“要让他记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