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智驾大整合
吉利内部的智能驾驶业务又出大动作了,这次连“亲儿子”极氪也没能逃脱被整合的命运。
8月4号,多家媒体报道说,吉利控股集团在7月的最后一天开了一场重要的会议,宣布要对吉利旗下的智能驾驶公司和团队进行一次大规模整合。之前相对独立运作的极氪自研团队、吉利研究院,还有旷视旗下的“迈驰智行”,都要合并到重庆的“千里智驾”里面去。
据说在这次会议上,吉利明确表示,以后整个集团就只有一个智驾团队,就是“千里智驾”。目前极氪那边有差不多1500人,吉利研究院有近1000人,再加上迈驰的500人,三块加起来大概有3000多人,规模已经跟华为、比亚迪这些行业大佬差不多了。
吉利智驾整合进程
不过,这么大规模的整合,肯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搞定的。吉利这次合并的思路是“稳中求进”,至少到今年年底,各个团队的工作基本还是照常进行,极氪这边还是由陈奇负责,主攻的是搭载五颗激光雷达的9X高阶自研方案;而吉利那边的银河M9新车,还是由旷视迈驰在主导。
在这个过程中,资源整合、技术共享、降本增效这些好处会慢慢显现出来,但真正的大爆发可能要等到2026年以后了。
这次“千里智驾”的大一统,可以说是吉利“一个吉利”宁波宣言的有力践行。但让不少用户担心的是,之前一直保持高端独立形象的“亲儿子”——极氪,现在内部的地位似乎也在悄悄发生变化。
从自研到被整合,极氪智驾走完了它的“三部曲”。
其实,吉利内部过去一直是“山头林立”,大家都知道。从去年开始大整合之后,智驾业务的统一就成了最难啃的一块骨头,直到现在才算是完成了品牌、供应链、智舱等最晚合并的核心业务。
原来吉利集团内部至少有五个智驾团队:研究院智驾中心、极氪自研的浩瀚智驾团队、路特斯的智驾团队、亿伽通和福瑞泰克。一开始整合的时候,就传出了“优先主导权之争”的消息,不管哪个品牌或团队,都不想被合并,生怕失去话语权。
极氪胜出,独立发展
这件事就这么一直讨论了将近半年。据说吉利内部还搞了个“赛马机制”,就是通过实际路测来真刀真枪地比一比,看哪个方案更靠谱、更有优势。
到了去年9月,初步的整合结果终于公布了。吉利汽车集团的董事长,同时也是极氪的CEO安聪慧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提到,当时吉利内部其实有两种不同的智能驾驶方案:一个是极氪那边以自家研发的浩瀚架构为主,走的是高阶路线;另一个则是吉利汽车这边,主打的是主流市场中的高价值路线。
从那时候起,极氪这个品牌和团队就在内部的竞争中胜出,地位也得到了保障,资源上也有一定的倾斜,整体上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和超然感。
吉利智驾升级布局
今年3月份的吉利AI智能科技大会,就更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这次大会上,吉利集团把旗下的智能驾驶方案统一命名为“千里浩瀚”,分成了H1、H3、H7、H9五个等级,覆盖了吉利旗下各个价位的车型。而之前一直负责极氪自家智能驾驶系统的陈奇,这次也被任命为吉利智驾的“首席科学家”,上台做了演讲和主持。
极氪智驾整合升级
没想到,才短短五个月不到,极氪自己研发的智能驾驶系统就被决定整合到“千里”里面去了。
回过头来看极氪整个智驾的发展历程,其实一开始并不是一帆风顺。他们最初用的是Mobileye Q5H这个高阶供应商方案,结果开局就碰了壁。但安聪慧一点都不手软,很快就组建起一支上千人的自研团队,还把前华为自动驾驶研发部部长陈奇给挖来了,带进了“华为基因”,这才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现在,随着AI大模型的兴起,极氪也在重新调整自己的智驾布局,对外不断补强实力。
从“两条线”变成“一个智驾”,这次整合其实和整个行业技术、商业模式的快速变化有很大关系。目前在中高端智能驾驶辅助市场,车企们一方面被价格战压得喘不过气,另一方面又得应对“全民智驾”的趋势。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和成本压力,大多数车企都开始整合内部资源,走“高阶下放低阶”的路线,通过技术和资源的复用来降低成本,同时也能大幅减少研发投入。
高阶智驾三大挑战
在高阶智能驾驶辅助这个领域,资源和战略的聚焦真的特别关键。现在智能驾驶已经进入AI大模型时代,研发起来难度更大了,主要面临三个“拦路虎”:算力、数据和算法。
第一,头部车企早就开始用万卡级别的智算集群来支撑大规模的AI模型训练,这种算力投入可不是一般企业能扛得住的,单打独斗根本玩不转;
第二,要解决那些少见但重要的驾驶场景,需要海量的真实道路数据,也就是所谓的“Clips”,光靠模拟是不行的,得靠上百万辆真实车辆在路上跑,才能不断积累数据,形成“数据飞轮”;
第三,端到端的大模型不只是一个模块的事,它要把感知、决策、控制都整合在一起,对多模态输入输出要求很高,这就需要算法、芯片、软件整个生态链深度配合,跨部门协作也必须到位,方向不能散。
陈奇带领的自研智驾团队,以前在中国最早一批高速和城市NOA量产落地中做过不少事,帮助极氪迅速缩小了和其他品牌的差距。但随着行业全面转向AI大模型,他们这边的研发进度就有点跟不上了。
从今年3月开始,极氪的OTA更新突然停了,用户期待已久的6.5版本迟迟没有正式推送,官方说是受新规审核影响。可这几个月其他车企都在陆续更新,极氪的解释明显站不住脚,车主们天天追更,抱怨也越来越多。
极氪智驾技术差距明显
从最新的量产版本来看,极氪的浩瀚2.0智驾系统还是以端到端的大模型加上“无图”方案为主。像从车位到车位的自动泊车、停车场抬杆识别、城市环岛行驶、掉头这些功能,现在还在内部测试阶段。至于他们提到的数字先觉网络、MLM多模态大语言模型这些核心技术,目前还没实现大规模上车。
跟理想汽车的VLA大模型、华为和蔚来的世界模型这些第一梯队的技术相比,差距还是挺明显的,可以说是技术代际上的差距。
吉利强强联合布局智能驾驶
这个时候,千里科技的成立,可以说是吉利为了稳住局面、向外扩张的一招“救命棋”。
据说,千里科技是吉利专门组建的“梦之队”,汇聚了吉利传统汽车制造的强大实力,还有旷视科技创始人印奇带来的软件算法技术;再加上之前在华为负责车BU的王军,带来了浓浓的“华为基因”;再加上重庆国资的支持和产业资源的保障。
这些大佬一起联手,把千里科技的智能驾驶系统做成了一个全生态整合的项目。吉利星睿智算中心也全力支持,总算力达到了23.5EFLOPS,这在中国车企里可是排第一的。
另外,吉利还拥有750万辆L2级车辆,积累了百亿公里的路测数据,AI-Drive模型每小时能生成上万公里的复杂路况场景。他们还和阶跃星辰一起研发出了RLM大模型底座,支持多模态和强化学习的结合;再基于阶跃星辰的端到端语音大模型,打造了一个叫“超级AI Agent OS”的智能座舱系统。
总之,这是一次强强联合,目标就是要把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做到极致。
智能驾驶技术整合
总的来说,极氪把自研的智能驾驶技术整合进千里科技之后,应该能更好地补上技术研发上的短板。再加上“一个吉利”和“一个智驾”的战略推动,未来在智能驾驶算法的研发上可能会更快、更高效,功能落地也会更容易突破。
不过,这也带来一个问题:以后极氪没了独立的自研团队,可能就会失去对这部分技术的主导权。毕竟千里科技的智驾系统不只是为极氪服务,而是整个吉利集团都在用,包括领克、Smart、路特斯、吉利银河这些品牌。未来甚至还会面向全球的OEM厂商供货。这样一来,团队怎么融合、各个品牌之间怎么平衡、不同车型的资源怎么分配、功能怎么定制等等,都需要做很多权衡和取舍,这对极氪来说可能是个挑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