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吉利汽车与极氪科技正式签署合并协议,吉利将以现金或股权置换形式收购剩余全部极氪股份,推动极氪从纽交所退市,彻底回归吉利体系。
这一动作距离极氪高调登陆美股仅一年,却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在资本寒冬与地缘博弈下的战略变局。
争议焦点:为何激流勇退?
资本市场的“水土不服”
极氪2024年5月赴美上市时,曾以“最快IPO造车新势力”光环募资52亿美元,但此后股价长期在20-30美元间徘徊,市值缩水超30亿美元。对比蔚来、理想等中概股曾经的暴涨,极氪的冷遇凸显外资对中国新能源车企估值逻辑的转变。
中美博弈的牺牲品
美国《外国公司问责法案》持续施压,叠加2025年4月证监会启动的中概股退市调查,极氪面临潜在“预摘牌”风险。美国对中国电动车加征100%关税后,极氪出海梦碎,美股上市反而成为地缘负担。
亏损黑洞的拖累
极氪近四年累计亏损超260亿元,2025年1-4月仅完成全年销量目标的17%。反观吉利汽车,一季度净利润暴涨264%至56.7亿元。合并后,吉利可避免极氪业绩对港股估值的持续冲击。
吉利的分合哲学:一部并购简史
合的逻辑:规模效应压倒一切
2010年吉利“蛇吞象”收购沃尔沃,保留其研发独立性的同时,通过联合研发CMA架构、共享安全专利,使沃尔沃中国供应商从200家激增至1700家,本土化成本降低40%。此次极氪回归,同样复制“技术共享+供应链整合”路径。
分的艺术:独立品牌激活细分市场
领克2017年吉利与沃尔沃合资成立,借后者欧洲渠道出海,2024年销量达73万辆,成为吉利高端化标杆。
极氪2021年从吉利分拆,定位豪华纯电,引入宁德时代等战投,专注30万+市场。但独立运营导致与吉利重复研发智驾系统。
大整合时代:从“多生孩子好打架”到“握紧拳头出拳”
2024年《台州宣言》发布后,吉利启动“回归一个吉利”战略:几何并入银河、雷达和翼真汽车划归吉利集团。极氪与领克双上市公司架构使决策效率低下,甚至出现“团队为各自KPI争夺资源倾斜”的内耗。
行业镜鉴:分合背后的生死局
成功案例:沃尔沃的“技术反哺”
吉利收购沃尔沃后,后者专利数量十年增长400%,并反哺吉利孵化出领克。2024年沃尔沃全球销量超120万辆,证明“独立运营+技术协同”模式的可行性。
行业失败警示:恒大、威马的崩塌
恒大汽车曾通过收购国能、卡耐新能源等拼凑产业链,但缺乏整合能力,最终沦为“烂尾工程”;威马过度依赖资本输血,上市失败后资金链断裂。二者印证:无协同的分拆是资源浪费。
行业新趋势:政策驱动行业洗牌
2024年国资委、工信部密集发声“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集中度”,江苏、湖北等地出台政策鼓励兼并重组。行业从百家争鸣转向寡头竞争。
合并后挑战仍在
资金压力:私有化极氪需耗资超20亿美元,吉利资产负债率或显著上升。
管理博弈:极氪的“用户共创”模式与吉利传统制造体系如何兼容?此前领克与极氪合并时,曾因营销团队重叠引发内讧。
技术变现:固态电池、800V超充等前沿技术需持续投入,合并后能否加速商业化仍是未知数。
分是激活创新的火花,合是规模效应的基石。
吉利用四十年诠释了“战略分合”的动态平衡,技术薄弱时并购整合,市场扩张时分拆冲锋,红海竞争时抱团求生。
极氪的回归,不是退缩,而是在全球化寒流中构筑“技术-成本-品牌”三角护城河的必然选择。
当特斯拉、大众纷纷收缩战线,中国车企的整合大戏,或许才刚刚启幕。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仅供学习,不构成任何建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