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爆单!比亚迪一周狂揽20万订单,特斯拉降价反遭市场冷眼

国庆期间,比亚迪的销量十分火爆!

近两日,比亚迪在国庆期间“订单激增”的消息传得人尽皆知,还不到一周,订单数量就超过了20万辆,平均一天差不多4万辆,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尽管尚未获得官方的确证,但这数据一经公布,便直接在整个汽车行业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然而,在“迪王”的强大实力面前,众人不再存有疑虑,更倾向于认为这一切是真实的。

追根溯源,9月下旬比亚迪“大肆”推出新车,像方程豹钛7、仰望U8L、新腾势N9等,海洋和王朝系列也均有新产品上市。

在“金九银十”消费热潮的推动下,长期积累、潜力爆发的比亚迪,其销量数据怎会不佳呢!

就在刚才,比亚迪的第1400万辆新能源汽车正式下线。凭借11个月产出400万辆的“加速态势”,中国智造的魅力得以展现于世界眼前。

无巧不成书,特斯拉在过去两天也推出了两款价格更为亲民的车型。没错,正是广受瞩目的特斯拉“经济款车型”——标准版Model Y和Model 3。

为了应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压力,马斯克可谓是费尽了心思。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二级市场率先给了它一记重重的“耳光”。特斯拉股价在尾盘时大幅下跌,市值在一夜之间缩水了650亿美元(大约相当于人民币4630亿元)。

国庆时段,新旧电动车领域王者面临“天差地别”的境遇,这同样是中美汽车企业于新能源赛道发展状况的一个写照。

国庆爆单!比亚迪一周狂揽20万订单,特斯拉降价反遭市场冷眼-有驾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一场仅属于国产新能源汽车的盛宴已然开启!

01

经过长时间预热的“平价”特斯拉,最终亮相了!

受美国电动汽车优惠政策到期等因素影响,特斯拉把旗下畅销款车型Model Y的标准版价格降至4万美元以下,相比之前便宜了大概11%;Model 3的标准版售价同样有所降低,成为特斯拉当下在售的价格最低的车型。

国庆爆单!比亚迪一周狂揽20万订单,特斯拉降价反遭市场冷眼-有驾

当下,新能源车市场的竞争态势愈演愈烈,对于车企而言,降价堪称最具威力的“法宝”。特斯拉期望借助这一举措,改变销量下滑、市场份额缩减的不利状况。

然而特斯拉展现出的诚意似乎有些“虚”。增加配置却不提高价格,或者维持配置不变且不涨价,这都是消费者乐于见到的情况。但特斯拉的降价背后藏着不小的“门道”,那便是削减配置。

标准版的Model 3和Model Y后排没有配备触控屏,方向盘和外后视镜要手动调节,FM/AM收音机功能被取消,并且只有前排座椅具备加热功能。

连特斯拉最基本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都未配备。

在外观设计上,特斯拉对高端版Model Y车型进行调整,去掉了前脸具有标志性的贯穿式灯条;与此同时,标准版车型也不再装配全景玻璃车顶。

网友甚至将这样的Model Y戏称为“丐版”Model Y,两款“平价”特斯拉一经推出,市场反应便一目了然。

果然不出所料,两款标准版车型发布之后,特斯拉股价在尾盘出现下跌。美东时间10月7日收盘时,特斯拉股价为433.09美元每股,下跌幅度达4.45%,市值在一夜之间减少了650亿美元(大约相当于人民币4630亿元)。

国庆爆单!比亚迪一周狂揽20万订单,特斯拉降价反遭市场冷眼-有驾

需着重指出的是,特斯拉的“亲民款”价格并不低廉。虽说和先前版本相比,新车售价降低了差不多5000美元,但美国电动汽车的税收抵免政策在9月底已然截止,这表明电动车无法再享有之前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福利了。

就算特斯拉的这两款“亲民价格”产品在中国市场推出,也会遭遇更为激烈的竞争态势。

从竞争对象方面来看,国产“亲民价格”的Model 3或许会和小米SU7标准版、小鹏汽车新P7/P7+处于相同的价格范围;国产“亲民价格”的Model Y有可能会和乐道L60、极氪7X、小鹏G7、小米YU7等车型争夺市场份额。

更何况,特斯拉在六年时间里都没有全新量产车型推出,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已经被比亚迪(两年推出12款新车)、小米等实现技术超越,品牌附加值不断降低。

在国内新能源汽车销售形势整体呈现良好态势的背景下,特斯拉于中国市场的销售量却出现了“逆向”下降的情况。

相关数据表明,在今年8月份,特斯拉中国的零售销售量大致为5.7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滑幅度接近10%。今年1至8月,特斯拉中国的累计销售量约达36.1万辆,和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6.9%,市场占有率为4.8%,而在上一年的同一时期,其市场占有率为6.5%。

犹记得两年之前,特斯拉“行事不讲规则”率先开启降价举措,此后持续两年之久的“价格大战”对新能源汽车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时至今日,降价这一策略所带来的影响如同“回旋镖”一般,最终还是落到了特斯拉自身头上。

再看国内生产的新能源汽车,早就“放下过往成见”,陆续从“价格竞争”中抽身而出,转而在智能驾驶和服务领域精耕细作,激烈的竞争让外资车企连连喊苦。

2024年,中国品牌的乘用车销量快要达到1800万辆,所占比例超65%;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表现格外亮眼,同比增长35.5%,达到1286.6万辆,已连续10年在全球排名第一。

在这当中,“车王”比亚迪的表现堪称出类拔萃,多次打破纪录,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全球首家”,单个月的销售量超过了50万辆,一年的销售量更是突破了427万辆。

去年,比亚迪不仅在销量方面实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突破,还一举跻身全球五大汽车制造商之列。

02

回首4年前,比亚迪每年的销售量还不到百万,在电动汽车领域,特斯拉仍是领军者。

如今,比亚迪在销量方面早已将特斯拉远远超越,它不仅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还是全球排名前五的汽车企业。

或许大家并不了解,制造业想要实现崛起,其难度常常远超搬开一座大山!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量实现从0到100万辆的突破,耗费了13年的时间。

比亚迪达成“百万新速度”的时间不断被刷新,从100万辆增长到200万辆仅用1年,从200万辆到300万辆耗时缩短至半年,而从900万辆跃升至1000万辆更是仅花了54天。前不久,其第140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巴西工厂下线,让比亚迪成为全球首个达成1400万辆这一里程碑的新能源汽车企业。

国庆爆单!比亚迪一周狂揽20万订单,特斯拉降价反遭市场冷眼-有驾

从追赶超越到占据领先地位,比亚迪的销量持续上升,这背后是其不断开展的技术革新所引发的“蝴蝶效应”带来的改变。

2023年,比亚迪达成了“燃油车与电动车同价”的目标,到2024年又进一步促成“电动车价格低于燃油车”的局面,如今更是引领行业迈入“全民智能驾驶”时代。今年,比亚迪陆续推出了“天神之眼”智能驾驶系统(除极少数车型外,全系均为标配)、兆瓦闪充技术(充电5分钟可行驶400公里)、第五代DM技术(百公里亏电油耗仅2.4升)这三项核心技术,同时发布了19款新车型。除此之外,比亚迪还宣布提供智能泊车兜底服务,其9000吨大压铸生产线引发广泛关注,仰望U9X更是跑出了496公里的极速,超越燃油车,登上全球量产车极速排行榜首位……比亚迪对技术的不懈追求,使其构建起了最为完备的产业链,并凭借自身优势,在汽车市场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浪潮。

在这背后,是让比亚迪深感自豪的工程师团队:十一个研究院、超过九万名工程师……毋庸置疑,他们皆是中国汽车科技领域的杰出人物,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汽车研发团队,更是比亚迪能在新能源车市场占据领先地位的信心所在!

现在回过头去思索一番,网络上曝光的比亚迪在国庆假期收获超20万订单这一消息,依旧存在发生的可能性。

需了解的是,在去年10月,比亚迪汽车实现了502657辆的销售业绩,平均每周的销量超过10万辆。

从行业规律角度而言,国庆向来是购车的传统旺季,再加上比亚迪有众多新车型集中亮相,像新款腾势N9上市、腾势N8L开启预售、王朝网的唐和秦PLUS推出新款、海洋网的新款海豹07 DM - i亮相、方程豹钛7上市、仰望U8L登场等。如此情况下,国庆期间订单大幅增长是十分合理的。

相关数据表明,9月份比亚迪的销售量达到了396270辆,今年1月至9月的累计销售量为3260146辆,相较于去年同一时期,增长幅度为18.64%。

部分业内人士觉得,依据当前的订单数量,10月比亚迪的销量有机会向45万辆发起挑战。报废补贴提升以及新能源购置税优惠减少,这些政策利好叠加在一起,使得第四季度成为购车的绝佳时段。预计今年比亚迪的销量又将达到一个新的里程碑。

03

比亚迪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当初许下的承诺,都逐一达成了!

尽管比亚迪降低了今年的销售目标,但它把重点转移到了利润更为丰厚的海外市场。

在新能源车竞争愈发白热化的当下,比亚迪于国内无疑是当之无愧的“汽车王者”。在海外市场,比亚迪又为国产汽车树立了新的榜样——勇敢走出去,方能拥抱广阔未来!

最新统计数据表明,9月份,比亚迪在海外市场售出70851辆乘用车和皮卡,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达到107%。自今年年初以来,比亚迪乘用车及皮卡的海外累计销量已达701579辆。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今年前8个月,比亚迪在欧洲售出了将近9.6万辆汽车,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高达280%,成为增幅最为显著的汽车企业。

依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25年1月至8月期间,中国汽车的出口总量达到了429.2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3.7%。在这之中,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为153.2万辆,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87.3%,其在汽车出口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从2024年全年的20%,提升至2025年前8个月的35.7%。

每一次产业技术的革新,都让这个时代发生改变!

近百年来,欧美尽享燃油汽车时代的好处,然而在汽车“电动智能化”领域却遭遇重大挫折。在国产电动巨头的挤压下,他们在新能源汽车相关业务方面不断失利。

从近期各跨国车企披露的第二季度和上半年财务报告可知,大众集团、奔驰、宝马、现代汽车、起亚、通用汽车等主要车企的净利润同比下降了20%至60%。Stellantis集团、日产、雷诺、福特、沃尔沃汽车等企业,甚至出现了季度或半年度的亏损状况。

在新势力打着 “软件定义汽车” 的旗号不断拓展市场,本土品牌于电动化、智能化赛道构建起技术屏障之时,曾经在中国车市占据主导地位的外资品牌共同遭遇了 “中年危机”:市场份额不断缩减、用户认知加速转变、技术差距愈发明显。

当下,国内已然掀起了“智能化”的热潮,高速/城市 NOA、智能座舱以及智能化技术平台愈发常见。反观欧美的汽车,仍主要停留在具备“工具”属性的阶段,在智能化方面与国内有着显著差距。

众多外资车企察觉到了这一情况,纷纷选择和中国企业携手合作。

世界知名汽车巨头正加速电动化进程,纷纷选择与中国车企合作。其中,大众携手小鹏共同开展电子电气架构的联合开发;奥迪选用了华为乾崑智驾系统;奔驰则和腾讯、火山引擎展开合作,积极探索AI和大数据应用,踊跃融入中国技术生态。此外,像大众、丰田、本田、Stellantis以及BBA等车企也都参与到这一合作浪潮中。

众所周知,在智能电动汽车的时代浪潮里,只有凭借技术作为进攻的利器、依靠生态当作防御的屏障,才能够在全球汽车工业的重新构建进程中掌握主动权。

2025年9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零售量达到125万辆,市场渗透率提高到58.1%;今年1月至9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超过1000万辆。

在电动汽车发展的大趋势推动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辉煌时代已然降临!

这场专属于国产新能源汽车的盛宴,既是技术长期积累后的集中释放,也是全球工业化格局发生变革的开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