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特斯拉“去中国化”的传言闹得沸沸扬扬,不少人都开始担心:难道特斯拉真要和中国供应链说拜拜了?
毕竟这几年,上海超级工厂可是特斯拉全球业务的“发动机”,不仅产量高、效率快,还靠着中国本土供应链把Model 3和Model Y的价格压到了全球最低。
结果突然冒出消息说,特斯拉在美国生产的车要全面剔除中国零部件,这下可把市场搅了个天翻地覆。
不过就在11月26日,特斯拉官方迅速给出了回应。公司副总裁陶琳在微博上转发了一段视频,并配文写道:“每一辆Model 3和焕新Model Y上超过95%的零件都产自中国。”
这句话一出,等于直接给那些“去中国化”的传闻泼了一盆冷水。
她进一步解释说,国内消费者之所以能用全球最低的价格买到Model 3和Model Y,全靠上海超级工厂背后的“中国智造”。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而是有实打实的数据支撑。
要知道,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从2019年建厂到现在,已经实现了惊人的本地化率——Model 3和焕新版Model Y的零部件国产化率超过95%。
这意味着什么?简单来说,除了极少数核心芯片或特殊材料可能还需要进口,其余像电池、电机、底盘、热管理系统、车身结构件、内饰、玻璃等等,几乎全部由中国本土企业供应。
而且这些供应商可不是小作坊,而是像宁德时代、拓普集团、三花智控、福耀玻璃这样的行业龙头。
陶琳还特别提到,特斯拉目前在中国有超过400家一级供应商,其中已经有60多家进入了特斯拉的全球采购体系,产品不仅供应中国,还出口到欧洲、北美甚至墨西哥。
换句话说,中国供应链不只是“为特斯拉服务”,而是已经成为特斯拉全球制造网络的重要支柱。这种深度绑定,不是一纸政策或者两年时间就能轻易切断的。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中国供应链这么重要,为什么又有外媒报道称特斯拉要求美国工厂停用中国零部件呢?其实这两件事并不矛盾,关键在于“区域策略不同”。
据《华尔街日报》11月中旬的报道,特斯拉确实已通知其北美供应商,未来一到两年内要逐步替换掉用于美国产汽车的中国零部件。
这一动作的背后,主要不是出于商业考量,而是为了满足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对电动车补贴的严苛要求。
该法案规定,只有电池原材料和关键组件在北美生产或组装的电动车,才能获得最高7500美元的联邦税收抵免ty-reference。而如果涉及所谓“受关注外国实体”——虽然没点名,但大家都心知肚明指的是中国——车辆就拿不到补贴。
在这种政策压力下,特斯拉不得不做出调整。但这并不意味着它要彻底抛弃中国供应链。恰恰相反,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策略完全没变,甚至还在加码。上海超级工厂目前年产能已突破200万辆,占特斯拉全球总产能的65%以上。
今年第三季度,光是中国市场就交付了16.92万辆,环比增长31%;9月份单月交付超9万辆,其中出口就占了近一半。
10月份的数据也显示,上海工厂交付6.15万辆,出口3.55万辆。这些车大量销往欧洲、亚太,甚至部分返销北美——因为中国产的Model Y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即便加上运费,依然比美国本土生产更划算。
更厉害的是,上海工厂的生产效率已经到了“下饺子”的级别——平均每30多秒就能下线一台新车,自动化率高达95%以上。
这种速度在全球汽车制造业都是顶尖水平。相比之下,特斯拉柏林工厂的产能利用率还不到40%,美国得州工厂也常因设备调试、供应链问题而波动。
所以,与其说特斯拉在“去中国化”,不如说它是在搞“双轨制”:中国市场继续深度依赖中国供应链,以保成本、保效率、保利润;美国市场则被迫配合政策,做表面“去中国化”,实则通过让中国供应商在墨西哥设厂等方式“曲线救国”。
比如,宁德时代虽然不能直接向美国出口电池,但它可以通过在墨西哥的合资工厂组装电芯,再运往特斯拉美国工厂,这样就能绕过IRA的限制。
类似的操作还有很多,本质上就是“换产地不换技术”——生产线还是中国的工艺,工人还是中国团队培训的,只是报关时贴个“墨西哥制造”的标签。
这种做法短期内可行,但长期来看风险不小,因为美国政府正在收紧对“转口贸易”的审查,未来可能会追溯股权结构、技术来源等细节。
回到陶琳那句“供应商的原产国或地理来源不构成排除性标准”,这句话其实是特斯拉对全球供应链原则的重申。无论在哪里建厂,特斯拉选供应商的核心标准始终是四个:质量、总成本、技术能力成熟度、长期供货连续性。
中国供应链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正是因为在这四个方面全面领先。
比如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电池,不仅成本比三元电池低20%,能量密度和安全性也在不断提升;拓普集团的一体化压铸技术,让Model Y后底板从70多个零件简化为1个,大幅降低重量和装配成本;三花智控的热泵系统,帮助特斯拉在寒冷地区提升续航表现……这些都不是靠低价堆出来的,而是实打实的技术积累。
而且,中国供应链的优势不仅是“便宜”,更是“快”和“稳”。长三角200公里半径内聚集了500多家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闭环。
特斯拉需要什么零件,供应商4小时内就能送到工厂门口,甚至采用“轮上仓库”模式——卡车直接对接生产线,实现零库存管理。这种协同效率,在全球其他地方几乎找不到替代方案。
所以,当有人说特斯拉要“去中国化”时,不妨想想:如果真那么容易替代,为什么连通用、福特这些美国老牌车企也在悄悄采购中国零部件?
为什么欧洲车企纷纷来华建厂、绑定中国供应链?事实是,中国制造早已不是“低端代工”的代名词,而是在技术、产能、响应速度上全面领跑。特斯拉自己也承认,放弃中国供应链“根本做不到”。
当然,地缘政治的风险确实存在。中美关系一旦恶化,关税、出口管制、技术封锁都可能冲击现有格局。
但特斯拉显然也做了预案——一方面加速本土化,把更多中国供应商纳入全球体系;另一方面推动技术输出,比如在上海建设储能超级工厂、研发中心、设计中心,让中国不只是生产基地,更是创新策源地。
总的来说,特斯拉这次的回应既是对谣言的澄清,也是对现实的坦白:在全球化遭遇逆风的今天,企业终究要回归商业本质。谁能让产品又好又便宜,谁就能赢得市场。而目前来看,中国供应链依然是特斯拉最可靠、最高效的伙伴。
至于美国工厂那套“去中国化”的操作,更像是为了拿补贴而不得不演的一场戏。真正决定特斯拉未来命运的,还是上海超级工厂里那条每30秒就下线一台车的生产线,以及背后400多家日夜奋战的中国供应商。
所以,咱们消费者大可放心——只要上海工厂还在高速运转,Model 3和Model Y的价格就不会轻易上涨,提车周期也会越来越短。
毕竟,正如陶琳所说:“很骄傲能和中国本土的400多家供应链伙伴们一起,追求最好的品质、最高的效率和最优的成本。”
这句话,既是感谢,也是承诺。
全部评论 (0)